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坚决打好打赢”。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依然存在着贫困人口较多,产业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扶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精准扶贫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二、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在线学习等方式给予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便捷渠道,同时也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应用场景。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机构更好地管理和运营,实现远程教学、在线测评、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职业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突显
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带动等方式,可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脱贫致富。同时,职业教育还可以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三)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手段。网络教育、在线培训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学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则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机构更好地进行招生、管理、评估和教学,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因此,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目标。
三、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改革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职业教育工作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此,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优先发展和支持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开展,并采取措施向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倾斜,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同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脱贫致富。应完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打造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另外,应该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形成多层次、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当前农村教师的学科水平和实践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这也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开展。因此,应当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即以专业技术人员和教育人才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加强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关键。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分配效率。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比如设立奖学金、补贴鼓励学习等,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效果。
为了保证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应该加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制定。另外,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师资、建立先进的教学设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式提高培训水平和教学质量。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培训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
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以农村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和服务业的技能和素质,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此外,还可以组织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综合性培训项目,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就业竞争力。并采用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灵活性,满足不同学员群体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课程资源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和资源共享,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三)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模式旨在提高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可以采用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和灵活性,满足贫困地区人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育模式方面,还可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招聘需求,将培训内容与用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第一,推广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可以建立在线课程平台、视频直播平台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组织线上课程和网络研讨会等学习活动,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第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员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因此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招聘需求。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实习培训基地等方式,让学员在就业前能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找到更符合自身用工需求的人才。
第三,将培训内容与用工需求相结合。为了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应该将培训内容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行业分析等方式,了解岗位技能要求和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定制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方案,提供符合就业市场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训。
第四,推广职业课程认证制度。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可以推广职业课程认证制度。该制度可以通过对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审核和评估,评定出符合要求的优质课程,并给予相应的认证资格。这有助于规范职业教育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质量,提高学员的职业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和扶贫事业的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并提供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扶贫事业的经费投入,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分配效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扶贫事业的管理服务机制,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
结语: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创新教育模式,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教育资源,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脱贫致富。同时,职业教育还可以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体系,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24):2.
[2] 杜健宇,刘泽世,许亚梅.精准扶贫背景下职业教育脱贫路径研究——以保山市龙陵县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0):3.
[3] 王文君,李艺华,王建明,等.信息技术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1):6.
作者简介:刘树娟(1987—),性别:女,籍贯:辽宁北票,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