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工作能力是学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具体内容,也是我国信息化规划和德育的本质规定。基于对学生计算机技术工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学生计算机应用培养现状和实际情况,降低社会人才成本的建设性实施策略。
一、计算机教育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1.演示过程,讲练结合
这也是信息化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策略,大多数高校的主机房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让教师在教授新的专业知识时可以锁定学生电脑,将教师电脑显示广播到学生电脑上测试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在培训期间向公众开放学生机。但是这种方法如果用的太多,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也不容易塑造想象力。
2.案例引导,任务分解
在教学环节,通过案例的选择,提高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例如,在教授WORD图文排版时,以简报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教师也可以将课堂内容设置成几个日常任务,学习和训练由浅入深,适合更多流程、更复杂的内容。在解决FLASH蒙版动画的时候,就以制作《旋转地球》动画为例。动画转化为制作环境、制作地球、制作移动地形图、制作地球旋转的实际效果、添加歌曲五个日常任务。此种方式不仅完成了课程目标,而且塑造了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设错分析,设疑自学
有时,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老习惯刷题,然后把不正确的结果进行讲解。同时,及时强调造成不正确的原因,增加了学生对实际操作要求的理解。例如,在WORD中将文本文档分成两列时,如果选择文本文档末尾的段落标记,则两列分割后每列的内容分布不均。基于直接的学习和培训的经验通常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需要学生先进行自学探索,然后在出现问题时正确引导和处理问题,从而获得真正的意义。有些内容老师可以不做,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训练。当学生有问题、有误区,疑问被明确提出时,教师可以正确引导他们找到处理方法或向其他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和培训VB程序设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测试代码,发现问题后再进行修改。这比老师改变学生的程序流程实际效果更好。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强化技能培养
通过学习指导课程等途径,帮助学生学习自我监控,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实时监控。首先,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提高专业应用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教学改革。同时,应降笔试考试难度,提高专业技能目标,加强操作能力训练与考核力度。在工作中,应秉持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学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不一定要求学生知识面很广,但一定要突出技能特色。其次,保证训练时间,增加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上机课时,提高学生技能熟练程度。在课时安排方面,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为5比5或6比4。有条件的课程也可完全在机房上课,比如平面设计实训,教师利用教师机做简短指导即可。实践的考核成绩应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60%。同时加强学生课余练习时间,包括晚自习、双休日加开机房及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强化技能。最后,实行多证制,为学生提供各种证书培训与考试机会,让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核、国家文字录入技术鉴定等。四是重视各类学生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如“三北”区网页设计大赛、动画短片制作大赛、综合布线技能大赛、网络搭建技术比赛等等的各项比赛,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升技能水平。
三、改变观念,创新模式,适应社会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而目前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高技能人才。学校培养学生就要以技能为主,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要都围绕“技能”来做,实践操作就是最佳途。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首先,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互动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了,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老师通过制作的教学课件,模拟出实践情景环境,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对于一些无法用文字或者语言表述清晰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看、听等方式,加深理解和认识。加上老师辅助合理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这些多种不同的感官刺激,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其次,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网络是最大信息存储和信息传播的工具。职业院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例如:网络虚拟课堂,网络图书馆,网络考试,等等。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点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嵌入式教学模式。社会这个讲堂,可以增加学生阅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深度及技能能力。学校应当在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经常组织学生走入社会,通过调研、实践等方式,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通过这些来更清醒的认清自己,包括知识量、个人能力、个人修养等等,找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通过社会这个大环境,还可以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教学模式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但是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我们在职业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
四、重点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一般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它的特点要求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性思维。它是遵从传统的逻辑规则,从已知信息出发,沿着单一或归一的方向论证推导,探求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有目的的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应用的突破口。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其次,通过计算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等方式,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自我能力,同时增加学生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的热情。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实验为基础,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学生提高计算机能力的有效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在完成建设的同时,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信息资源,从而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玲.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彭文晖.论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