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恶性肿瘤当中,胃癌、肺癌、乳腺癌、直肠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人数居年升高,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可能是肿瘤的爆发期,对于正常人群和肿瘤患者而言,需要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1],肿瘤前期并无显著的临床表现[2],临床确诊时已经发展到晚期。
伴随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的特异性能够帮助肿瘤患者准确分析、预估治疗效果,在癌症的诊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肿瘤标志物为肿瘤增长过程中,经肿瘤细胞释放或肿瘤或宿主作用产生物质,可在体液及细胞中存活,且可将肿瘤的生长及存活情况进行反映的物质。由于单项标志物自身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为薄弱,单一的肿瘤标志物检验在癌症诊断中的价值或者转移到其它组织,因此,容易增加误诊和漏诊的概率,导致患者错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综合检查。
目前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 、糖类癌抗原125( CA125)、糖类癌抗原199( 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50(CA50)、能够提高常见多发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癌胚抗原( CEA) 是一种存在人体呼吸、消化系统内的一种蛋白多糖复合物,是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CEA肿瘤标志物属于一种机体内胚层上皮组织的糖蛋白,在健康人群中,CEA的含量比较低,并且可以反映出相关肿瘤在人体的存在,在对肺癌、乳腺癌、肠癌有一定的疗效判断,同时在对病情监测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但限于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对早期肿瘤诊断作用不明显。若与 CEA 升高有关的肿瘤切除后,观察 CEA 水平可用于该肿瘤复发的检测。
糖类癌抗原 125( CA125) 是人体最常见的激素类型,也是肿瘤研究中显著的标志物之一。近些年来其在肺癌组织中呈较高阳性表达,还会随着肿瘤恶化程度而逐渐升高,特别是晚期肺癌有较高的灵敏度。除此之外,它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检测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糖类癌抗原199( CA199)是一种肿瘤标志的,正常人全中含量极少,多见于肿瘤或胚胎组织中,它的增高对提示胰腺癌、消化道肿瘤(如结肠癌)、肝、胆道肿瘤有意义,胰腺炎、肝炎、胆囊炎也会引起增高,但都是一过性增高,炎症好转后就会下降,所以建议你继续进行肿瘤标志的的监测和经常进行肝胆、消化道的一些检查。通常发配合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进行监测。
糖类癌抗原153( CA153) 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 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CA15-3 动态测定有助于II 期和III 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当CA153 大于100U/ml 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
糖类癌抗原50( CA50)是指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CA50是一种唾液酸酯和唾液酸糖蛋白,当细胞恶变时,糖基化酶被激活,造成细胞表面糖基结构改变而成为CA50标志物。正常血<20μg/L,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中皆可升高,如66.6%的肺癌、88.2%的肝癌、68.9%的胃癌、88.5%的卵巢或子宫颈癌、94.4%胰或胆管癌,其他如直肠癌、膀胱癌等皆有70%以上是升高的。
综上所述,应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 、糖类癌抗原125( CA125)、糖类癌抗原199( 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50(CA50)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的价值显著,临床中可通过肿瘤标志物考虑是否采取进一步的深化检查,以此确诊患者的病情,从而采取有效的、科学的及及时的治疗,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Siegel RL,Miller K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6[J].CA Cancer J Clin,2016, 66( 1) : 7-30.
[2]Inoue A,Kobayashi K,Maemondo M, et al.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gefitinib with carboplatin - paclitaxel for chemo-na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sensitive EGFR gene mutations ( NEJ002)[J].Ann Oncol,2013,24( 1) : 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