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因受地理历史、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相比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观念滞后。由于甘肃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计划经济时代由国家保障供给影响力根深蒂固,造成许多人心目中对上大学、考录分配、体制内工作的高度依赖性。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群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同度低,观望者多,有些学生家长甚至有一定抵触情绪。二是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地方政府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两基教育,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非常有限。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但质量不高。由于社会各行业就业门槛低,许多企业大量从民工中吸纳劳动力,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而中职生由于学习内容跟不上生产现状,很多时候其工资薪酬并不比农民工高多少,客观上挫伤了学生家长送孩子上职校的愿望。四是缺乏名师效应。甘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实力弱等制约条件,难以吸引到优秀师资,而且数量偏少。根据2020年教育部统计年鉴显示: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人数为28.26万人,西部地区为17.30万人,只占东部地区专任教师总数的61.26%。除人数不足之外,还有令人担忧的情况是这些职校教师除州级职校尚有较多的正规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外,相当县级职校教师大多从中小学富余教师中调剂抽调而来,本身缺乏全日制专业技能训练,其职业教育能力和素养可想而知,加之年龄偏大,很难通过培训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提高。五是中职学生本身素质偏低,相对剥夺感强烈。中职学校招生对象目下瞄准的主要是“两后生”,其学习力、意志力、自控力明显弱于正常升学的学生,入中职就读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上海市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在上海市大约6000名的中职生做的一次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坦承是基于学业基础差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才选择了中职学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德国,有接近50%的青年学生自愿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六是校企合作程度低,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育人意愿不强。在甘肃临夏州,境内没有规模型高科技大企业,仅有的不多民营中小企业瞄准的是与民生有关的肉食、皮毛、建材等低端加工业,采用师徒传承培养人才,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度不高、数量有限,缺乏与中职学校人才共建的内驱力。一些职校出于学生实习实训需要,虽然与当地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行有限合作,但校企合作关系松散,深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几近于无,没有形成相互依赖、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
2.工业4.0时代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临夏州依据自身发展实际和曾经是丝绸之路南路重镇优势,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准确把握住了临夏州经济社会脉搏,有效促进了全州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2.1职业教育要善于把握机遇,调整自己,实现发展目标与地方政府发展思路同步,与地方经济发展大势接轨。临夏州职业教育紧跟州委州政府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布局,在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上与州委州政府发展战略相对接,与临夏州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进行了必要改革。学校根据临夏州与中东地区经贸往来频繁、一带一路国家对高素质商业、翻译人才需求较大的实际,设置了商务阿拉伯语、波斯语、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等专业;根据本州家用小汽车与日俱增的现状,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营销专业;根据全州幼儿教师紧缺的局面,开设了学前教育、幼儿保育专业;根据老龄人口增加,康养护理需求旺盛形势,开设了老年人康复护理专业;依托临夏州餐饮业发达、吸引就业人数多这一优势,与临夏百花餐饮集团开展联合办学,成立百花烹饪学院。这些专业的设置,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报名学习者踊跃。下一步还将根据临夏州砖雕技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享誉四方的实际,论证开设砖雕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端砖雕技艺人才,使得这一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2.2强化管理,多措并举,持续提高师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团队。打造一支敬业爱岗、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中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重点工作。一是要严把教师入口关。职业院校教师的招聘录用除了专业对口外,对从业者的政治思想表现、实践能力的考选要一并重视,优中选优,宁缺泛滥。二是加强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监管,保证其教学活动沿着正确轨道运转。三是重视教师的培训提高。不断创造条件,为教师的业务提升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把真正能任事、有担当、业务精湛的教师选拔到骨干教师队伍中来,在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方面予以倾斜,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五是开阔视野,积极引进优质师资。临夏州近年来人才引进力度前所未有,不但引才数量多,而且层次高、待遇优厚。重点向医疗、教育倾斜。得力于州上引才政策,各职业学校均引入了数量不等的研究生、“985”“211”院校优质生源,为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还应大量引进那些虽然文凭不高,但长期深耕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师,他们对于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引进名师方面地方上从政府到院校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收效甚微。还需要制定更加优惠、更加有效的对策,不拘一格,引入名师、大师,组建职教领军团队,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储备足量的人才队伍。
2.3瞄准短板,借鸡下蛋,不断做强做大自己。面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资金短缺、名师太少、质量不高的实际,完全可以采取“借鸡下蛋”模式,撬动多方资源,逐步化被动为主动。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加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与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职教集团,共享师资及教育资源,通过互动交流,邀请以上学校教授专家来校讲学,改变了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同时打通了中职生深造通道。另外加强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网络全覆盖,计划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入“慕课”教学,把名校名师的教学课程直接搬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学校还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西安信息职业大学开展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学校派出学生到对方院校进行岗前培训学习,提高了就业谋业能力,教师通过培训锻炼了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合作院校专家教授也多次到校进行业务指导,对学校办学情况问诊把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与厦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技师学院开展结对帮扶,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厦门合作院校跟班学习。通过以上多形式、多途径互动交流,有效弥补了学校办学中的短板,提升了发展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3.结语
临夏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实践表明,民族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只要善于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巧用、活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接当地产业要素,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办出特色,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小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OL].中国论文网.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