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之一,具有起病早、发病急、发展快、病例类型多等特点。通常情况下,不采用手术难以确定其发病原因,且当改病症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产生患儿出现酸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可能导致患儿发生吸入性肺炎,导致死亡[1]。为此,发病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从我院选取32例通过手术确诊为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高频超声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从我院选取32例通过手术确诊为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4例,日龄在1天至28天之间、平均日龄为(11.29±3.13)天。所选患儿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呕吐、腹胀症状,且呕吐物中含有火不含有胆汁。所选研究对象均由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
1.2方法
应用仪器:SIEMENS Sequia512超声仪,探头:15L8W线阵探头,探头频率8MHz~14MHz和TOSHIBA Aplio500超声仪,探头:14L5线阵探头,中心频率设置为10MHz。
高频超声的详细检查方法如下:首先,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从剑突下纵向切开,从食管开始进行观察,依次经过贲门、胃底、胃体等多个部位。当存在较多气体影响观察时可通过胃管将气体抽出此后注入生理盐水,密切注意胃肠蠕动情况与充盈状态,多好各类疾病形态相关参数的记录工作。 若为疑似食管闭锁患儿,则需着重对颈部进行暴露,从上到下持续横切食管与气管,再纵切食管,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通过注入2到5ml生理盐水实施食管充盈检查。完成高频超声检查后再实施X线消化道造影检查[2]。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各种疾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狭窄、环状胰腺)的诊断率与诊断准确率。
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术前诊断结果表示“梗阻”则表示“梗阻提示率”,若报告确切指出诱发梗阻原因的疾病则表示“疾病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采用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x2检验,P<0.05的情况下,表示拥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各种疾病诊断率比较
手术结果证实,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狭窄、环状胰腺分别有10/20/2/2例。X线消化道造影与高频超声检查均可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狭窄、环状胰腺,其诊断率略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P>0.05),见表1。
表1:对照比较各种疾病诊断率(n,%)
2.2X线消化道造影与高频超声检查提示梗阻率和准确率比较
X线消化道造影与高频超声检查提示梗阻的概率差异不大,高频超声检查31(96.88%)略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30(93.75%)(x2=0.349,P>0.05),高频超声的诊断准确率31(96.88%)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的诊断准确率22(68.75%),差异显著(x2=8.892,P<0.05)。
3讨论
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属于一种发生于消化道中的先天畸形性急腹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病理类型可分为多种,比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狭窄、环状胰腺等。通常情况下,胎儿时期通过检查则可以确定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但仍然有部分患儿会在新生儿时期表现出临床症状,并快速发展,而在确定病情后则需实施手术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此,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诊断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的诊断准确率31(96.88%)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的诊断准确率22(68.75%),分析原因:X线消化道造影检查属于一种诊断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传统诊断方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效果,但X线有一定的反射损伤性,所以限制了改检查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而高频超声不仅具备有无创、无辐射、简便实惠等优点,而且能够观察胃肠蠕动及血管走行情况。此外,高频超声属于一种实施动态影像,对消化道蠕动与内容物流动情况具备实时动态观察得能力[4]。
综上所述,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中高频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显著,可对多种疾病实施诊断,且高频超声的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消化道造影,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丹,陈丹,周路遥,等.超声联合上消化道造影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35(04):346-349.
[2]王俊红.浅表超声与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02):166-167.
[3]段星星,何静波,陈文娟,等.高频超声在新生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7,16(05):46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