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医疗行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能够冷静分析、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与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在快速适应岗位工作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极强的长远发展的潜能。因此,在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护理专业教育需要加强培育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社会人”与“职业人”双重身份所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成功就业和长远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一、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患者满意度是评判临床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现代医院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定期回访,了解患者的住院体验。患者在生病住院期间因病情折磨,情绪波动较大,如果在医院没有感受到被关心、被照顾、被重视,可能会激发不良情绪,影响护患关系。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能够让学生在今后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学会从患者的情绪入手,感知患者的情感变化,主动地察觉患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耐心地为患者提供更为舒心的护理服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
(二)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教师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能够强化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明确要在工作中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在职业素养的引导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想,从细微中凸显职业素养。在护理工作中既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需求,又兼顾患者的精神需求,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打造优质的护理模式。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护理专业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医院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目前医院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一般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有主动意识,有职业素养能力。不少医院在招收护理人员时,将职业素养纳入笔试和面试的考核中,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满足医院的需求,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分析职业素养内涵,优化并更新专业课程架构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依托完善的专业课程结构。护理专业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其他实践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其个性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时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在做好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设丰富多彩的职业选修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自主选择相关课程、实现个性成长。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且要加强管理和考评实践过程,以此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指标。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另外,在优化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还可以积极推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辟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鼓励学生以护理专业为核心参加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学习。结合座谈会、研讨课等形式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促使职业核心素养渗透于不同的课程体系。如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可以为学生开设医用英语、营养学、社区护理等选修课程,持续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医用英语学科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更多医学专用英语,帮助他们熟悉医学用语的词汇和文体描述方式,为今后工作提供语言支持。
(二)加大专业技能教育力度
加大专业技能教育力度,不仅要求教师加大实践学习课时的安排力度,还强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化实践方法,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目标。例如,开展专业的护理技能实操竞赛,或者基于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入实践项目进行参观学习,为提高学生基础护理技能提供重要支持。在组织技能竞赛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竞赛要求,为选拔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调整实践竞赛的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提高对成绩优异学生的培养力度,从更具综合性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确保技能竞赛能够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护理人才。
(三)营造护理体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轮流扮演护士和病人的角色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了解病人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不适感,设身处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强化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思维,与此同时提升临床护理技能。教师在护理体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并对不妥言行进行及时纠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医院临床环境中会面对各种病情的患者,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及时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四)注重护患沟通能力培养
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采取专项措施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协同合作,在不同类型的情境下考验学生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实践活动,加强总结和分析,并提出几个能力提升热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总结,明确个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工作实践环境,观察正确的护患沟通技巧,掌握护患沟通的实践要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积极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有效适应现代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积极探索,能够不断推动我国高职护理职业教育形成与提高整体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积极促进转变和升级教育教学模式,将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在掌握护理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认知职业,持续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将学生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成“用得住、留得下”的专业人才,不断推进护理专业学科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娜娜,钟志宏,李玉,等.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21).
[2]武雅学,周婷,方玮联,等.正念压力管理短训课程改善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4).
[3]任晓慧,王思钰,崔延泽,等.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1(2).
[4]程赛杰,孙志强,龙苏兰.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14).
[5]李燕京,马新红,李晓莉.“双高计划”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以护理专业项目化教学研究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1(10).
[6]刘鑫,戈昭阳,李禹含.“共情”模式高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路径[J].中外企业家,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