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是一种位于腕部的正中神经的嵌压性疾病,腕管是腕部的一根骨质纤维管,腕部的横韧带也是腕管的组成部分,而韧带的病理性增厚则是因为正中神经受压;神经损伤是最常见的电生理检查方法之一[1]。女性比男性多,以优势手居多,也常见于双侧,正中神经支配拇指、食指、中指、环指桡侧方;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不全[2]。本文从2020年3~2021年3月,收集并整理42例腕管综合征病史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1.临床数据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42例经手术确诊的腕管综合征,包括10名男性和32名女性;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6.3±3.21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3.21±0.32年;37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在发病初期,病人的腕部和指部都有麻木、疼痛;手指酸胀、僵硬,有夜间痛醒史,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病人会出现大鱼际肌肌肉萎缩, Tinel征和Phalen's征都呈阳性。
1.2检验
采用丹麦生产的 Keypoint肌电图和诱发电位仪,对受试者的皮肤体温都维持在32℃以上。首先对每个病人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远端进行检查;采用正中神经、尺神经、桡浅神经的神经传导度率和复合肌运动电位的波幅[3]。指1到手腕和指3到腕的传导速度是在测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腕-肘正中神经运动与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相结合,而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指IV-腕神经传导潜伏期与桡浅神经、正中神经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然后用同心圆针电极对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进行肌电图的检测,并在静息时观察纤颤和正锐波、小力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的波幅、时限以及强烈收缩时的募集反应。
1.3判定准则
参考卢祖能等正常值,并采用实验室常规参数作为标准。
2.结果
在42名病人中,36名病人的远端潜伏期均较长(>4.2 ms);结果显示:8名患者中正中神经未引出,34名患者在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2例腕-肘正中神经混合感觉神经传导速率正常,桡神经传导正常,而正中、尺神经与腕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差异大于0.4毫秒,为异常;经针极肌电图检测,47个拇短展肌中38个可见纤颤、正锐波,各运动单位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延长,异常率达81%,12例重收缩时的反应为单纯相。测量到的尺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潜伏期的速度和波幅都在正常范围内,桡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也是正常的, F波也是正常的。
3.讨论
对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除了病史、体检之外,还要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特别是对于早期患者,如果能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可以避免出现拇短展肌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腕管综合征的首要目标是确定腕管部位存在局部神经传导迟缓或传导障碍,C6-C7近侧神经根病变、臂丛和正中神经近侧病变,特别是在早期或轻度病变时,常与腕管综合征混淆[4]。42名病人中有10名患有拇短展肌萎缩,6名病人在住院期间曾接受过颈椎病或周围神经炎的治疗,但由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经我院进行了神经肌电图检查确诊。42名病人在常规神经传导和针电极肌电图的基础上,将肘部、臂丛、神经根、外周神经病变等因素排除在外。
腕管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脱髓鞘的变化。继发性的轴索损伤视病情轻重而定。在常规的检测中,腕管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末端潜伏期中度到显著的延长,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减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波幅下降,若有传导阻滞或轴索损伤。约25%的病人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但是在常规的电生学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因此必须进行更为灵敏的神经传导检查,例如使用正中神经与尺、桡神经进行比较。在较重的情况下,自发电位可能会出现,当压力持续较长时间后,正常的神经纤维会通过侧支芽生的方式来控制被损伤的神经纤维,从而使运动单位增大,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变长,而在重收缩时,则会出现单纯相。在42名病人中,42名病人的感觉传导异常发生率为100%,85.7%的病人有运动传导的异常(远侧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而针电极肌电图则显示拇短展肌的失神经电位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平均时限延长,异常率为81.26%。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应在早期采取保守疗法,消除诱发因素,使患肢得到充分的休息,采用弹性防护套局部固定,或戴手套和腕部进行制动。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因此,神经电生理学在临床上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清波,顾加祥,李姣,张文忠,王天亮,袁超群,刘宏君. 男性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 实用手外科杂志,2021,36(01):26-28.
[2]姜润成,孙钦然,于艺,朱中书,尹聪,孙娟,杨文龙,刘方铭. 基于横络解结理论影像引导下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30例[J]. 中国针灸,2012,42(03):325-326.
[3]张扬,赵新亮. 神经电生理在腕管切开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山西医药杂志,2012,51(03):291-294.
[4]黄莉,张俊雄,张向,盛扬. 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加高能激光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 当代医学,2021,28(03):63-66.
[5]王前,黄霄云. 不同检测方法记录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1,28(04):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