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云锦非遗文化为例
顾琦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顾琦珏,.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云锦非遗文化为例[J]. 设计研究,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047.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显著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要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设计,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现代展示技术与展品相结合,让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以此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民俗文化创新活力。
关键词: 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
DOI:10.12721/ccn.2022.157047
基金资助:

一、 南京云锦非遗文化概述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最早出现在六朝,在元代有了显著的发展,鼎盛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口授相传的技艺缓慢消逝。1957年,新中国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馆——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使濒临衰落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逐步复苏。如今,唯有南京云锦仍保留着传统的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技艺,其沿用至今的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于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于2009年顺利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在古代,著名丝织物“锦”是代表中国最高技艺的织料,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在元明清三代皆为皇家御用品,其中妆花类云锦图案细致考究,构图饱满严谨,用色对比强烈,喜用金银妆彩,突出云锦工艺的复杂和华丽。在欧洲时装周的展演中,知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影星设计的红毯晚礼服,以南京云锦为题材惊艳时尚界。南京云锦以其悠久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 云锦工艺与艺术特色研究

(一) 南京云锦工艺特点

云锦属于熟织提花丝织物,它在织成后不需要再浸染、印花。其主要原材料是蚕丝,织造前需要经过染色,再按照品种的异同进行加工。

云锦在织造过程中,使用了由1924个零部件构成的大花楼木织机,它高4米,长5.6米,宽1.4米,是中国古代束综提花机器中,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独特又完整的织布用具。机架主要为木结构,部分零部件用竹制材料制作,少量结构为铁制[1]。其大幅面组织变化丰富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通常需要由两位技师共同协力完成,由织机上方的拽花工,操纵云锦图案;下方的织手,控制云锦颜色。两位技师每天工作约8小时,通过密切合作只能织出5-6厘米的云锦,“寸锦寸金”之说由此而来。

云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繁多的种类,一般可分为“妆花”、“织金”、“库缎”、“库锦”四类。以用色广泛,色彩变化多样的妆花最为显著,它是云锦织造工艺中最繁复的品种。这种空前绝后的云锦配色十分自然,不受组织结构的束缚,所以被称为“妆花”。

(二) 南京云锦传统图案与色彩

南京云锦图案繁多丰富,其设计纹样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凝聚着中国吉祥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皇室文化和浓郁的吉祥文化及佛教色彩。以“权、福、禄、寿、喜、财”六字为基本内容,表达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

云锦不仅是一种高档的衣料,其华贵的用料标志着帝王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作为元、明、清三朝专供皇家御用及官僚专用之物,云锦中大量出现的龙纹也源自历代帝王自命为“真龙天子”的尊称:神兽“龙”代表了皇权,以彰显王权神授,君临天下。文武百官的制服也呈现严格的等级制度,色彩花纹也各不相同:一等文官朝服的图案是“仙鹤”,而一品武官的朝服是“狮子”,文禽武兽一词由此而来。这不仅体现出云锦图案花纹典雅华贵,别具一格,也反映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三、 基于文脉传承的云锦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构想

(一) 多元化的展示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二十一世纪的数字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展示设计空间中。传统展示方式通过色彩、光影、影像等多种媒介的变换,将展品以多元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而丰富的展示技术将基于展示的风趣性、互动体验性和需求人性化这三个方面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2]

首先是展示的风趣性。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通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而静态的织造器具和成品不能展现南京云锦“寸锦寸金”的特性。此处构想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为切入点,使用现代投影技术复原影视剧红楼梦中的部分场景,观众在幕布前移步换景,从风土人情,举止行为中认知历史背景,由表及里进一步引入南京云锦在服装,饰品上的应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正的大观园中,激发观众探寻其深层次文化的兴趣。

其次是互动体验性,通过场景还原、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等现代技术拉近观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出发,观众多维度地体验云锦技艺,并产生联想的空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最为复杂的大花楼木织机,是最具体验价值的。虽然观众不能像两位技法熟练的传承人那样,协调配合,一来一去,引梭打纬,织出飞禽走兽、人物花草等繁富的花样,但也可以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木,原材料准备等前期工作入手,让观众对南京云锦的制作过程有更详细的理解。例如观众在帆布袋上临摹南京云锦传统图案,在图案纹样中学习南京云锦文化,制作完成亦可作为纪念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最后是满足观众人性化需求,展示空间应从观众的情感体验出发,通过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文化场景风貌,譬如历史画作《南都繁会图》生动形象地反映明朝都城南京的市井场景,再现了当时南京秦淮河两岸繁忙的手工业。由此打造一个历史场景,浓缩了秦淮河两岸热闹繁华的场景,将古人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观众将从被动欣赏转为主动参与,观感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 展示空间构想

1. 地域展示空间特色

云锦的诞生地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是一座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宜居城市。城市古韵和现代风格的巧妙结合,成就了南京独特的和谐美。因此,展示空间的建筑风格基于地域性,以新中式风格为主,使用古朴典雅的木构架,搭配现代材质大理石和玻璃,除精美的云锦织物之外,陈设多以书画,绿植为主,营造古朴、优雅的氛围。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将南京与云锦织造技艺紧密结合,通过现代投影技术让观众置身于明清繁华的秦淮河两岸,影像中的旁白娓娓道来南京云锦的前世今生,引领观众循序渐进,走入云锦的世界[3]。地域特色和现代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展示空间在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性的同时,也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彰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云锦图案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云锦图案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将“福、寿、禄”等具有美好含义的文字和吉祥纹样通过精炼和再设计,用于室内壁纸的装饰,使观众可以近距离探索;亦可以通过光影的变化和数字LED综合技术,以动静结合的投影方式[4],展示云锦纹样创新性的改进过程。视觉和触觉相辅相成,提升观众在展示空间中体验的同时,加强观众对展品的印象和记忆。

3.云锦色彩的提取组合

云锦多以浓艳的红、黄、绿等古典配色为主,因而凸显出奢华,高端的设计感。在传统深色系的基础上,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等色彩原则,融入现代简洁、质朴的浅色系,塑造柔美细腻的彩色效果,增加展示空间的生气和活力。

四、 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充分地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展示空间的展品不只是陈列,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中手工技艺制作的过程。新型展示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增加展品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其文化影响力,推动南京云锦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具的魅力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管静. 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 许晴,陈亚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展示方式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09):94-95. 

[3] 金华康.展陈空间体验设计创新研究——“以人为本”的展览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10):100-102.

[4]李胜男.数字媒体艺术影响下的展示空间设计[J].建筑结构,2021,52(03):154-15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