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在向着多元化、全面化的综合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是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尤其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在,其所体现出的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大多都与历史文化知识有着较大的关联。初中语文学科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诗文的学习,其是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的重要渠道。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古诗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于古诗文中字词的运用、经典历史典故以及历史人物的介绍等进行深入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知识内容,并且能够使得学生从多元化角度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历史人物事迹,为语文学习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
(二)有助于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中学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对于有限的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以课本知识作为立足点进行拓展延伸的过程,能够在教材的框架上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使得学生建立起更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深刻认知历史文化。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陋室铭》以及《爱莲说》的过程中,教师从陶渊明、刘禹锡以及周敦颐的官场浮沉角度进行解读以及对比,能够使得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这三首文言文都是以突出作者的气节为主旨,因此对其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同一知识点中构建起完善的知识架构体系,进而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历史的理解与认同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所编排的文章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所涉及的历史知识面较为广泛,包含大量的近现代历史事件以及关于历史人物的介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文化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立足于语文视角进行历史知识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自我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认同。例如在教学《江南逢李龟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于杜甫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其自身的人生经验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能够立足于杜甫的人生观角度上理解作者做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面对山河破碎时的心碎,也能够充分感知到作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大无畏精神,感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品德。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的策略研究
(一)以词为眼,借史解词
词语是进行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最基础的单位,其往往包含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或者历史文化知识内容,是进行文章解读的关键所在。成语是我国古诗文文化中的精华,是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较为紧密联系的重要媒介。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以历史典故作为基础内容,有效结合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以及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读,能够使得学生学有所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九年级的语文文言文《曹刿论战》之中,其历史文化背景是齐鲁长勺之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形势入手,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能够使得学生了解曹刿观点的内核。并且在此过程中可以引申出较多的成语,例如图穷匕见、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其背后均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典故,由此可以以历史人物作为主要显缩,以文中所描述的故事背景以及语境进行深入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著。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于烛之武的人物性格进行深入分析,立足于“缒”这一拟声词中感知烛之武的爱国之情,进而能够理解其在退秦兵时的坚定不移。
(二)以史促问,学文思史
文学作品的创作始终都是围绕作品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思想完成的,“知人论世”是能够深刻理解历史文化作品的重要方式。只有深刻理解历史文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精力,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所在。例如苏轼所创作的《记承天寺夜游》,其所创作的阶段是“乌诗台案”,正处于被贬阶段。也正是这一阶段,使得苏轼的人生思想以及观点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学生能够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产生感同身受的感想,进而能够对文章进行更为有效的解读。
(三)以史续文,内外实践
以史续文是保证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之后能够对其进行充分运用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能够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内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孟子》二章、《劝学》、《鱼我所欲也》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使得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走近当地的历史人物,充分理解当地历史人物的背景以及文学成就。将语文学习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有效联系,才能真正感知到在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的情感寄托,才能充分理解历史人物的高风亮节。
三、结束语
在教育领域中始终都有文史一体的教育理念,在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打开历史文化智慧,将历史人物的文学背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才能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严权.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互利双赢[J].名师在线, 2017, (16).
[2] 彭丽.谈谈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才智,2017,(11).
[3] 杨尚雨.论新课程学习中语文与历史的结合[J].科学大众, 2016, (12).
[4] 李立华.中小学语文教材承载历史知识的状况评价[J].现代语文,2016, (5).
[5] 林和玉.历史知识—语文教学中的一副明镜[J].课程教育研究, 2016,(8).
[6]滕巧玲.技校语文教学中历史人物形象分析探微[J].成才之路,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