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是让人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让学生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增强体质、培养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让校内体育课堂"趣"起来、"活"起来,是当前职业高中体育课堂的重点改革方向。面对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固化、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及体育设施亟须优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要找准定位、精准改革,推动学生运动兴趣养成,确保运动质量提高。
一、我国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有待扩充
第一,职业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程师资队伍不足,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教学难以平衡。部分学校会由一名老师兼带多项体育项目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体育老师或许专业技术不过关,自身体育技能高的老师也可能无法将思想理念、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二者不能平衡;第二,部分职业高中在教师引入方面存在资金困难,且学校本身吸引力不足,不能吸引年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扩充因此受到阻碍。
(二)教学理念及模式滞后
职业高中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理念偏差,并且教学模式滞后。首先,职业高中对体育课的重视不够,以“体育非专门课程,辅修课程无须过多投入”为由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其次,部分职业高中忽略自身的学校优势和特点,照搬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规划不合理,教学评价机制单一,体育课程缺乏创造性、娱乐性,难以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陈旧枯燥
部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材缺乏新鲜感,没有及时跟上现代体育项目的改革更新步伐,依旧让学生依照课本内容反复练习与日常生活、锻炼不沾边的体育项目,如推铅球技术,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待值降低,运动兴趣也随之下降;同时,在教授体育技能时并未考虑项目本身的性质和运动价值,片面练习。以篮球课程为例,部分老师只是让学生练习运球、三步上篮等技术动作,对篮球项目需要的竞技性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加以培养,考核也只以单一动作是否标准作为要求,看似一学就会,实则一上场就废。
二、职高体育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
(一)打造优质体育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职业高中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优质体育教师资源,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应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更明确全面的要求,对体育老师的道德修养、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标准考核,提高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理论教学+专业技能教学”达到平衡;对于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体育教师而言,掌握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也是必备技能之一,学校要给校内体育老师提供定期的学习培训工作,帮助老师适应“科技赋能体育教学”的时代特点。
(二)营造全校体育运动氛围
良好的全员运动氛围可以带动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可以从体育精神熏陶、集体体育活动多样化、分层教学引导尊重个性化等方面调动学生的主动运动热情,营造体育锻炼优良氛围。第一,传递体育精神,内化榜样力量。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例,赛场上体育健儿的每一个拼搏的瞬间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运动员的成长故事中无不体现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探讨活动,让学生们知道体育精神不光可以在赛场上闪耀,也可以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得到展现。发挥榜样的力量,相信自己、挑战自己,从体育中领悟成长,感受体育带来的幸福感。第二,丰富集体体育活动形式。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快乐因子,运用体育课程“趣味化”与“个性化”模式,探索开展“趣味运动会”“趣味体育大课堂”等有益的尝试,丰富体育运动形式。第三,分层教学。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各有差异,在不同体育项目上的表现也因人而异,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学生的特质合理制定学生成长目标,灵活创设教学内容。通过前期的能力测试或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设置不同级别不同内容的学习达成目标,并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缓解"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顾虑、恐惧等时能正确应对,通过开导和鼓励让学生信任并有十足的安全感去积极完成课堂所学。
(三)对学生要爱与尊重并存
每一节课,尊重学生都要抓住三个时机,课前、课中、课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前充分备课,结合实际教学的季节、天气因素制定教学内容。课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搭配对学生有利的训练项目。课程的运动量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各自体质灵活变化,教师要随时掌控课堂的节奏和气氛。对待一些突发事件或违规同学的处理上,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学生性别、性格是否开朗等,根据不同的状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及批评教育环境,使其尽快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认真的反思,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程中对他们的表扬有没有给他们很大的鼓励作用,即使是批评,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给他们以激励。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和爱护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相信你,喜欢你,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和你互动,参与活动。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爱与尊敬的教育,对学生不付出情感,少了尊重和爱,就没有教育。
(四)转换体育教学理念模式及评价机制
职业高中要摒弃传统的体育课程偏见,引入新的学校体育观念。学校体育课程应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工作,在课程设置上要抛开旧的书本,引入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将素养、体质、健康、生活方式等要素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模式;其次,学校的体育课程管理要更加现代化。对体育工作的改革要同现代社会和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相适应,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场地器材、体育教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等为载体,将各类因素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最终得到有效反馈,压实管理责任,逐步推动体育教学升级改革;第三,要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综合日常体育活动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等多个方面,综合考察;对教师的考核要结合其执教能力和综合素养,定期培训考核,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三、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国家的可持续性建设储备综合能力强、高素质的人才。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教育的艺术应放在培养学生兴趣上,而不是侧重于传授本领上,体育教师更应该结合实际上课的情境和学生的特点,选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去开发和培养学生潜在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找到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不再是无趣的被动承受。争取达到让学生不仅爱运动,更爱上体育课。
参考文献
[1]白成昂.基于体育兴趣培养的中专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8):122+120.
[2]阚伟.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园,2020(1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