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标准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增设融合教育的研究
薄芳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薄芳珍 ,. 基于职业标准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增设融合教育的研究[J]. 中国职业教育,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207.
摘要:
本文拟从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研究分析目前小学融合教育师资的现状和引入融合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性,提出引入融合教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小学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融合课程在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教育融合教育残障儿童
DOI:10.12721/ccn.2023.157207
基金资助: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专项课题(ZXXJ2022002401)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随着特殊教育从传统隔离式的特教学校教育向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转型,为实现融合教育,学校管理者应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发展机会;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对象应是无差别的,不能因差异而排斥。普通小学中越来越需要具有融合教育知识的教师。基于这样的职业标准还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只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增设融合教育课程就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十分急迫的要求。

一、 我国目前融合教育的现状

融合教育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和同龄的普通儿童一起生活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残障儿童在一个融合的校园环境下获得更好实现潜能的机会,融合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也是融入社会的起点,也会在提升残障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上发挥作用,融合教育促进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而对于一般儿童,一定程度也会带动他们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和关爱,也为成年后对多元化世界的理解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是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相互成的“双赢”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各类发育性障碍残疾儿童以及许多未明确归入现有残疾类别的障碍儿童数量在不断增加,如孤独症、多动症、注意力障碍、社交障碍及其他先天发育障碍。在我国,针对北京、上海等地做过调查,发病率约为9.8%,根据中国残联的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残疾儿童的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智力残疾儿童约占1,500万,肢体残疾儿童约占1,200万,视力残疾儿童约占200万,听力残疾儿童约占100万,多重残疾儿童约占100万。仅孤独症目前我国患者超过1000万,其中儿童超过200万。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长,所以我国有大量的具有发育障碍和残疾的孩子,如何保障他们的学习就成为国家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发育障碍儿童的传统模式是设立特殊教育学校,这种分离式的教育会影响障碍儿童的社会化,加深儿童的自卑感。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展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就属于融合教育的范畴,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制度已经全国普及。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相关专项政策的推进与落实,异质化、多样化的学生结构将成为普通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目前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方面

目前在教育内卷的时代下普通学校过分强调竞争,,教育的过程变成不断甄别、筛选、淘汰落后者,不论学校还是老师以及民众的观念都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残疾儿童的发展要求与其格格不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其倡导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目标为融合教育在我国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残疾儿童特别是发育障碍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学校园中,不论是普通学校以及家长、社会公众,他们对待融合教育的态度都越来越正面,即包容性环境、尊重多元、承认差异、追求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形成,融合教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院校也应顺应形势,以小学融合教育的所需师资为切入点,主动适应融合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在小学教育专业设置融合教育课程,从而引导小学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变革,促使小学教师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师资方面

目前我国残疾人随班就读的比例很高,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残疾人学生,尤其针对发育障碍的学生,所有从事教育的教师都需要且均应该掌握融合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融合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复合型” 教师。因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很少接受有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在面对特殊儿童的学习、情绪行为以及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往往束手无策或采取对待普通儿童的一些教育模式,缺乏可以从容应对的技能,教育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导致目前随班就读的效果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培养与融合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则成为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课题和目标。

三、基于职业标准以融合教育的现实需求为基础,设计小学教育专业融合教育的教学体系

融合课程是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融合教育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促进其专业发展,造就高素质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该类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一) 基于职业标准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加入融合教育的内容

1、 核心价值观与特教实践结合的能力、依法执教的能力,业认同感、正确的特殊儿童观。

2、 理解不同类别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和医学知识,掌握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特教事业的历史,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具备较好的特殊教育素养。

3、特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能力,能够运用特殊教育基本原理、课程论等各领域知识设计和实施特殊教育活动,能够根据特殊儿童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并能进行分析和多元评价。能够运用相关测评工具对特殊儿童进行合理测评,科学编写和制订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进行实施,能够根据实践情况对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4、与特殊儿童沟通的能力、与同事的沟通合作能力、与特殊儿童家长和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二)、基于职业标准在小学教育专业加入融合教育的课程设计

小学教育专业课中开设融合教育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融合教育观念、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例如在学科基础课中,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在专业教育课程中,突出融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融合课程设计

1739928857375.png

(三)基于职业标准在小学教育专业加入融合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例如建立由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通过加大课堂练习、分别去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观摩见习等活动加深其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其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无论是基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融合教育问题的解决,还是着眼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未来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继续优化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更具实效性的融合教育实践教学指导模式,加强普校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都势在必行。

小学教育应该主动适应融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尝试打破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各行其道的独立培养模式,,建立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可以共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引导普通小学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变革,促使教师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简介:薄芳珍(1980.8-),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历:研究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部,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专项课题(ZXXJ20220024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