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梁宇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宇,. 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 中国机械研究,2022.10. DOI:10.12721/ccn.2022.157091.
摘要:
课程思政理念是现如今学科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理念,也是对传统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正确思想认知。为了有效推进这一项工作,本文则就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展开了研究,希望借此来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关键词: 课程思政;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2.157091
基金资助: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以常用传动机构、通用零件、基本工作原理、各部件尺寸设计计算方法等为主,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则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及设计工程常用传动装置实践能力。现如今,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十分关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所以在开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也应当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来展开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优质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 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 忽略课程思政理念渗透

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即可发现,其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较多、所占课时也不少,而教师教学侧重点大多是专业知识讲解,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视,忽略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三观及职业道德引导不足[1]。在这种只关注学生专业理论及技能的课程教学现状下,学生虽然也能获得不少的专业知识,可是却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及团队合作意识,并且还缺少合理的职业规划,不利于学生今后长远发展及提升。

(二) 课程实践环节较少

受多种教学条件所限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也较少,这促使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及参与度不足,在这一环境下学生对于这一专业课程理论及技能的把握也明显不足,对于机械构件空间构成也只能凭借学生想象力来理解,不利于学生今后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也不利于学生今后顺利就业。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期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及良好职业思想的培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

二、 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教师要想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来改革教学,自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充分挖掘这一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借此来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为例,机构确定运动方向的必要条件就是运动链的自由度一定要大于零,而且主动构件数还需要等于自由度数,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一理论知识时,可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联想到哲学辨证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一理论,还能引导学生学会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及世界,如从带传动的使用要求来分析的话,弹性滑动虽然会因为滑动率而促使主、从动轮传递速度出现偏差,可是带传动依然能够传递动力、正常运转,由此可见弹性滑动与带传动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矛盾又紧密,教师可以基于此来为学生渗透团结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真正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创新,有效提升教学效果[2]

(二) 利用前沿案例成果推进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要想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前沿案例成果来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即将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中的前沿性设计案例及成果作为教学资源,借此来为学生讲述成功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及道德品质,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促进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为此,教师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期间,可以积极借助前沿案例成果来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而且在案例及成果展示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出整个研发过程的艰苦历程,这样学生才能在生动的多媒体情境下获得思想聪明,有效强化学生思想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视频来为学生介绍民用飞机技术集群式突破的国产大飞机C919的设计研发过程,将《创新中国》纪录片作为思政教育资源来为学生展示出我国航空人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品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真正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三) 利用大国工匠精神引入思政元素

在国家不断发展及壮大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难题也逐渐被攻克,我国在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能工巧匠。处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在推进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我国大国工匠精神来有效引入思政元素,这样学生就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这对于学生今后专业发展及就业而言意义非常。例如,王树军就是我国工匠人物代表,其虽然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可是却胸怀大志,勇于改造进口生产线核心部件,并且还修复了其原有的设计缺陷,最终生产研发出了大功率低能耗的发动机,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制造行业得到了突破性发展;还有李万君其作为复兴号高铁转向架焊接工作人员,更是在工作过程中独创了“一枪三焊”的新方法,有效实现了平焊、上坡焊和立焊的三位焊接,突破了转向架焊接的核心技术问题……而上述代表人物的技术突破不仅是因其有专业的机械设计知识及技能,同时也是因其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以及爱国情怀,所以才会在工作中不断的研究、奉献自己,所以教师可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借此来为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这能有效强化学生思想认知[3]

(四)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推进的时候,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需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以多角度过程性考核评价来真正起到价值引领的效果。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师改变之前单一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时候提升过程性考核在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所占比,并且还需要注重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效应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此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还需要关注学生思想价值观、职业道德、意志品质,这样才能有效确保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理念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准确深入挖掘这一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为学生传递机械设计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借此来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以及职业道德认识,这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及发展而言意义非常,也是有效提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琳静.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时代农机,2019,46(12):161-162

[2]陈长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德智融合路径探究[J].绿色科技,2021,23(13):255-257

[3]杨峰,王昊.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进展,2021(5):1444-144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