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2021 年 10 月 25 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总结提炼运动项目的文化特征、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各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精神内核和文化标识是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云南省马拉松队作为我国马拉松项目优势强队,取得全运会五连冠等优异成绩,是我国马拉松国家队主要人才来源地之一,瞩目成就的实现得益于队伍长期的组织文化建设。研究云南省马拉松队组织文化建设,并融入先进科学理论总结其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利于落实云南省马拉松队软实力打造,进一步发展云南省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保持和增强云南省马拉松队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马拉松项目先进文化建设,放大马拉松项目的文化功能,促进马拉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通过挖掘和营造先进运动队文化氛围,塑造队伍整体形象,对其他运动队提供良好的榜样和带头作用;有利于对接国家战略,为进一步扩大体育文化社会影响的宣传效果,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硬实力的提升,进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传播中华体育精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本文通过研究云南马拉松队组织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关于运动队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系统呈现云南省马拉松队辉煌历史和优秀组织文化,同时为丰富组织行为学研究理论、组织文化研究方法以及管理学、文化学等上位学科的相关理论提供优秀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方法运用验证和典型案例。
1.云南省马拉松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形成背景及变迁探究
1.1 云南省马拉松队组织文化建设的萌芽初创阶段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各行各业也开启了新的篇章。而对于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党和国家一直持着十分重视的态度。至1952年12月成立了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命贺龙为主任,全国的体育工作就此展开。彼时还未成立国家田径队,全国的优秀运动员都集中在北京体院竞技指导科进行训练。1957年,贺龙下令让国家体委在安徽省肥东梁园举办了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我国马拉松运动拉开了帷幕[3]。这同时也是云南省马拉松队发展的萌芽初创阶段,云南最早的田径队的成立始于1955年苏文仁被苏联专家选入国家队。经过8年,他于1965年退役选择回到云南省队。而后他回到昆明就马上迎来了第二届全运会,迫于时间压力只能边训练边摸索,最终所带的3名运动员跑出了一个第二名,两个第四名的成绩。
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大部分行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体育事业也不例外,面临着运动队伍解散,运动场地被霸占等情形。云南省马拉松队的发展刚起步就面临着停滞,基本上也停止了训练。在这一阶段中,队伍结构得到初步构建和发展,但源于基础薄弱和时代背景冲击,发展遭到中断。
1.2 云南省马拉松队组织文化建设的复兴巩固阶段
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几年,云南省马拉松队最早的一次比赛是1971年,为了重整队伍而招募新队员,选人的主要依据是成绩,届时云南省马拉松队的发展也开始逐步走向正常。作为运动员期间曾因过度训练和伤病困扰的苏文仁教练,致力于探索避免伤病、提高训练效率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对云南中长跑马拉松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重构,运动队的训练成绩有了快速提升。在经历挫折后发展得到快速恢复不仅是由于教练队伍得到扩张,教练员以最大的效能向运动员传授知识及经验,也是运动员艰苦奋斗,努力跑出成绩。
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这一阶段中,云南省马拉松队不仅逐步建立起其选人的机制及依据,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且不断摸索高效科学的训练方法,使队伍成绩得到提高,体现了其组织文化在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建设及完善。
1.3 云南省马拉松队组织文化建设的薪火相传阶段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体育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1977年,云南省马拉松队在罗为信教练的指导下成立马拉松女队并开始招人。对于训练方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云南省队运动员的速度不好,800米和1500米很难拿冠军,但优势是能吃苦,耐力好。罗为信教练经常陪着队员们训练并在队员失利没有拿到第一名时及时给予鼓励,经过不断艰苦训练,在正式比赛上拿到了一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这个阶段里显露出来的特征是:在体育事业得到发展,物质基础得到保障的同时,其训练方法、竞赛机制、队伍构建也在逐步完善,在精神的给予及榜样鼓励的作用下,队员不止注重个人的价值,同时开始在意培养集体荣誉感。这时体现云南省马拉松队组织文化的四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模式。
2 云南省马拉松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定位与塑造探索
2.1 云南省马拉松运动队物质基础
基本的物质保障是保证运动员能够发挥出优秀水平的基础。云南省马拉松队一直致力于保障队伍的物质基础,统筹一切以创造条件和资源。只有有了好的物质条件,才能为进一步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基础。
2.2 云南省马拉松运动队制度构建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执行制度对一支队伍是否能够良好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云南省马拉松队以国家体育管理制度为导向,以自身实际为基础,以与时俱进为原则,以组织良好发展为目的,不断构建并完善组织内部制度,并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更是倡导教练员引导方式,从而确保制度的严格实行。
2.3 云南省马拉松运动队行为引导
领队及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引导不仅体现在体育成绩方面,同时也要依据各自的岗位划分来组织实施。要做到以身作则,对自身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并反馈,再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调整,后引导组织内其他队员。依据过往经验,不断调整及更新,同样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使其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
2.4 云南省马拉松运动队思想升华
云南省马拉松队通过学习精神、组织思想教育活动,开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活动,使组织主体的思想站位得到了提升。其不仅体现在教练员与运动员在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更是对自我的心态、价值选择、政治修养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进一步推动组织文化内精神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3 云南省马拉松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特性探索
3.1 无形与有形性
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形成是云南省马拉松队组织文化无形性的体现。而基础物质保障、队伍构建及规章制度则是有形性的体现,如选人标准等。自云南省马拉松队成立,以逐渐形成一致的观念等为指导,基础物质设施等为媒介,贯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队伍的精神、行为等方面起到了约束、指引的作用。
3.2 局限性
高效、安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训练方式对云南省马拉松队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三分管理,七分训练”这句口号也一直犹存在体育界中,竞赛的成绩同样依赖于这两个元素,缺一不可。在科学的管理方式下创建规章制度及探索训练方法,并使队员能在此过程中得到熏陶,诱导其自发的遵守并完成,使其不论是在训练过程中还是社会活动里都做到信念与行动达成一致。
3.3 传承性
云南省马拉松队组织文化是经历一代又一代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努力下逐步形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经历了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的一代代更迭,但其队伍组织文化宗旨核心不变,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延续并传承。
3.4独特的高原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发扬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云南省马拉松队的组织文化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发展形式、发展特点、发展程度都有所不同。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和精神,应从各方面如地域特色、环境特色、民族特色等多角度地进行丰富和完善。
5 结语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理想信念、宗旨等,起到了引导组织主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作用。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依托于组织内的主体得以体现,而运动队的主体是教练员及运动员,其精神信念和行为准则将很大程度的体现出组织文化的精神文明,具体表现在其价值观、共同目标等是否一致。通过不断挖掘并呈现出云南省马拉松队的优秀组织文化,不仅是在吸引新队员加入方面有极大作用,同时还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云南省马拉松队的组织文化是云南省乃至我国体育界组织文化的展现之一,其通过吸收好的文化并融化再辐射出去,能够在激励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丰富我国社会体育文化的内涵,当组织文化得到组织主体一致认可并执行后,其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整个组织从上至下自然而然合为一体。而当一个组织不仅是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还在精神层面自发地达成高度一致时,其思想、归属感、向心力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时组织内已不再只是注重个体价值的体现,比之更重要的是总体。而组织内这样的一致也有益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快地立足于国际、融入于社会,继而推动我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S]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S]
[3] 谭林. 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历程回顾[J]. 运动精品,2020,39(11):98-100.
[4] 谢震业,金秋艳,司琦,张辉.1978—2018 年我国田径径赛项目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07):14-23+107.DOI:10.16470/j.csst.2020054.
[5] 敬龙军. 云南田径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6] 夏冬.世锦赛视角下的中国田径运动竞技实力与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7] 2014,26(01):58-64.
[8] 沈军. 云南省田径运动的推广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
[9] 王玉珠. 体育组织文化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 陈一平,杨卫民.优秀运动队建设先进体育文化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4(0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