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背景
近年来,我国就工科高等教育自上而下,从内到外,从教育界到工业界,开展了一列探索和实践,
教育部也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的命题,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工业界人士积极响应,纷纷开展了一些大胆创新的尝试。
无论是“工程教育认证”,还是“新工科”,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这方面,国内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模式改革,采用了CDIO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等,也有一部分高校充分和企业联合协同育人,甚至涌现了一大批针对毕业生的培训培育机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如今智能电网、新能源开发利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推动下,亟待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打破原来的培养目标笼统、模糊、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诟病,形成特色鲜明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设备制造,工厂电气及智能化等领域,从事电气项目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咨询、指导监督、安装维护或运营管理工作,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电气工程师。
2、产教融合新模式
基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大胆尝试,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模式,理论上,
探索区域性地方高校和当地企业协同育人的方法和措施,尝试实践将企业的员工岗前实习和培训期与高校的实践环节有机对接,尝试实践将企业产品设计、中试、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链条移植到人才的培养中,建立“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
(1)企业理论教学平台:拟将一些专业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授课、现场授课及远程在线授课,授课形式可采用讲座、生产过程演示等。
(2)企业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分布式企业实践教学,将毕业生分散多个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由企业人员现场培训和指导,拟建立二十家工程实训基地。
(3)建设企业教学班:拟结合地方优势,成立平高电气班、平煤电气班,中选自控电气设计班等和企业结合紧密的班级,制定相关培养方案。
(4)企业实验教学平台:和相关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同承担课内实验,拟建立平高智能电气实验室、姚孟发电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国网输变电模拟仿真实验室等。
(5)建立企业教学反馈系统: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方法及时反馈到教学环节中,以便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3、以实验设备自制为抓手,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设备存在和企业生产过程结合不紧密,更新换代慢,特别是对高压设备和整个系统性的生产流程只能靠简单模型或仿真软件来辅助教学。我们认为这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是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立项了《电力仿真实训系统》项目,项目涵盖了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五个环节,师生共同完成方案设计、制作、施工和调试,通过项目的实施加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依托地方经济优势,已和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河南省智能输配电与功率变换工
程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提升计划”,推进“卓越计划”,设置“卓越计划”专业,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卓越人才系列计划,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
5、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工科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都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科
竞赛是很好的载体。为此,专业在培养学生是非常注重学科竞赛的参与度和成绩,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挑战赛、GE智能平台全国高校自动化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河南省机器人大赛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科专业,加大产教融合度,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培养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新工科建设中尤为重要,也值得各高校积极探索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业C,2016(04).
[2]王寅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2).
[3]梁小冰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 [4]莫乐平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电气与电子学报,2010(08).
[5]王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
作者简介:程坦(1981-),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