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规划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是现阶段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该课程教育模式持续备受关注。各高校因地制宜,结合本校实际以及参照基础学科课堂式教学模式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旨在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但诸多因素导致实践教学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探索如何实现重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体系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
一、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检验职业规划课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指标,它是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实现专业与职业的良好转接,明确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选择,提高其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化学习
理论知识的灌输存在沉闷枯燥、难以理解的弊端,加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内生动力。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采用讨论交流、模拟训练、情景体验、企事业实习实训等丰富的发现式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化对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将所学内容为实际实践过程中得以运用,反之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通过训练获得、要求在职业活动范围内掌握的,可以顺利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可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技能”[1],实践性、可操作性强是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在要求,不仅能突破课堂知识教学的栉桍,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获取人生阅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工作内容,丰富获取知识渠道的同时正面加深对理论学习和理解,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逐步培养工作所需的实践技能,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见实践课程可以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职业的能力,旨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率。
(三)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
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多,如果学生欠缺正确认知自己、定位自己的能力,无法对自身个性素质、整合现有资源做出精准判断,加之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那么最终只能在迷茫与焦虑中盲目择业与就业。首先,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尝试,深入接触社会现实,能有效、直接、快速地深刻认识自我,在深刻了解自身能力、匹配适合自身的职业兴趣和目标的同时,根据自我兴趣、综合素质、职业需要以及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与规划自己职业方向。其次,实践教育是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快捷手段,当大学生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与社会经验之后,他会对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明确自身职业定位与方向,避免就业初期因发展方向模糊或不匹配能力不足而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做到扬长避短,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措施,不断增强个人的职业竞争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教学模式深受其他基础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表现为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大班制的授课形式仍以传输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对枯燥乏味的内容浅尝辄止,致使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现象严重,因缺乏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实践学习,加之整个教学过程也都在课堂完成的弊端,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较大的阻碍,因为他们对此课程的忽视程度愈发严重。
(二)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因开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不成熟、课程认知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绝大部分该课程的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辅导员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教育背景,诸多阅历不深的年经辅导员直接从学生过度到教师身份,缺乏人生阅历、企业实践经历与社会实践经验的同时,对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认知,加之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源进行该方面的培训深造,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大大受限,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也成了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此外,因对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对授课教师未设定相应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高校实践教资源投入在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上存在明显欠缺,表现在投入的人才资源、教材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合作资源等各方面较其他学科出现明显偏差,这些因素导致实施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的实践教学受到极大限制。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仅是教学计划的延伸,其活动与内容形式主要在校内,比如开展面试模拟、就业创业相关比赛等活动,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在人力资源方面,高校投入在相关教师的培训进修计划非常少,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教学相长;在设备方面,实践教学设施落后且欠缺;实践基地、合作企业资源也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受到合理安排,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机制,因此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与有效开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四)实践教学管理标准门槛低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开展,甚至在教学大纲中并未体现实践教学的设置要求。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资源,甚至很多高校没有实践教学教材,极大部分教师也因授课地点分散、管理松散、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原因主观忽视实践教学,其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实践教学制度不健全,极大阻碍了高校管理人员的教学评估。检验设置实践教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重要标准就是社会需求,但大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很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与社会步伐建立相应的教学结构体系,更无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从而发挥实效。
三、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仅仅利用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整合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是打造高质量实践教学平台的重中之重。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是优化师资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设施资源的有效途径,以社会需求与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的多元化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等引进校内基地,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建立起校外基地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此外,提升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是提升实践教学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高标准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课程,因地制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研究,确保完成育人育才目标。
(二)丰富实践教学实施途径
开拓多元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径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推动力量。对实践教学教师而言,可以实施职业体验、模拟招聘会、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职业环境与职业角色,师生间、生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彼此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从而体验职业人的真实感受。从学校层面而言,首先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创业就业实践教育、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职业视野。其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鼓励扶持学生积极创业就业;学生社团是大力开展实践调研的重要平台,不断依托社团开展相关活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是给学生搭建完成社会实践、岗位体验、人物访谈、资源调查,拓宽学生实习见习的平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此外,开展“创业就业沙龙”、邀请成功企业家、优秀校友讲述创业就业经验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另外,不断增加实习基地,给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三)建立校外导师队伍建设
课堂教学的差异化衍生了目前被各个高校认可并实行的导师制度,而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实践教学的校外导师队伍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或见习中的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并具备一名合格社会人的技能和优秀品质。具有一线工作实战经验的校友、企业优秀员工或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可以担任校外导师队伍。积极挖掘校友资源,遴选企业导师,通过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进行道德素养、职业规划、专业实践等方面双向交流与个性化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尽快做好职业规划,在步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在成为一名优秀职业人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
(四)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是不断加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高校需要提高统一思想认识,结合学生年级、专业的特点,细化工作组织构架,制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教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实践教学场地、教学用具、现代化教室、网络平台、实践教育基地等实体物质保障外,也要特别注重加强人才师资队伍保障,通过培训、进修等手段把教师队伍培养成为职业规划师之外,还可以通过委派教师去企业、去其他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加强单位之间、校企间的交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与实践水平。此外,高校在构建适应本校的地方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时候都要保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与职业需要的变化,以持续加强实践教学流程的标准化、科学化,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和稳步落实。
(五)完善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职业测评系统是一套综合测试个人能力、性格特征、就业倾向等方面的动态的、变化的系统”[2],实践教学测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确保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专业的测评工具、科学的测评体系能有效评估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确定职业兴趣、职业生涯路线选择、职业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对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课外实践以及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学生成绩、教学评价等考核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制订实践教学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计划。发挥学校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应按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大 纲和教学计划,从专业技能操作训练、考核等规范实践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邬守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9
[2] 刘桂娥,邱冠文.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