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武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武薇 ,.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诊断医学,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063.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5月内共收治的28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取CT进行检查,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手术探查结果显示,本次所选择的28例患者均患有股骨头坏死,观察组患者确诊率为92.85%(13/14),对照组患者确诊率为71.42%(10/1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和检查的确诊率更高,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
DOI:10.12721/ccn.2022.157063
基金资助: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其病因是因为患者的股骨头受损后没有重视、患者患有风湿、烧伤等,因为患者没有在早期及时的发现并治疗,导致患者的骨头出现塌陷或者变形,同时患者会有强烈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残疾。因此,对于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进行早期的治疗和诊断是能够提高患者后期治疗效果的关键之处。当前,对于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CT与核磁共振,本文主要对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患者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本院2018年2月-2019年5月内共收治的28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经过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8.4±6.8)。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下肢疼痛、活动受到限制等。本次研究将2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CT诊断。本次检查所采用CT仪器飞利浦64排。在诊断过程中,引导患者采取仰卧位,然后对患者的股骨部位进行扫描。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核磁共振仪器为德国西门子1.5T。在诊断过程中,引导患者采用仰卧位,对患者的股骨部位进行扫描。

本次研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资料进行记录和保存,并且在所有患者检查结束后进行手术探查,以手术检测结果作为确诊依据,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确诊率进行对比分析。

1.3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通用的股骨头坏死标准,将股骨头坏死共分成为Ⅰ~Ⅳ期4个标准。Ⅰ期:核磁共振和CT扫描显示为阳性。患者临床反应多为胯关节出现疼痛,伴随着患者的行走疼痛程度加剧。Ⅱ期:CT与核磁共振扫描均显示出骨硬化、囊肿、骨质稀,X线片扫描骨臼为未见明显改变。患者临床反应为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臀后侧有痛感或轻微的麻木感。Ⅲ期:患者病灶部位出现“新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患者在站立时的髋关节出现严重疼痛,影响患者的正常站立和行走。Ⅳ期:股骨头患关节面变扁,间隙偏小,髋臼出现硬化,且关节呈现一定程度的破坏。患者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胯关节出现严重的持续性疼痛,且患者的股骨头形态发生了变形或者塌陷和磨损【1】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对28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检查,均已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观察组患者共14例,对其采取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患者共13例,诊断确诊率为92.85%;对照组患者共14例,对其采取CT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患者共10例,诊断确诊率为71.42%。

即对两组的确诊率进行对比,观察组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5,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情况对比(n,%)

24.png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人们日常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患者患有股骨头坏死后,会出现下肢疼痛、无法正常行走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在发病的早期没有较为明显的症状,当患者能够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时大多已经到中晚期,因此,早期的准确诊断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目前,面对这一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是CT和核磁共振检查,这两种检查方法都有较高的临床检出率。

CT检查由于其分辨率高,能够清晰的扫描出患者的股骨头形状,还能够清晰的看到患者股骨头病变的位置,同时还能够多个切面、连续性的对患者的股骨头进行检查,能够对医生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检查方法【2】。同时由于CT检查对于患者而言价格更低,因此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上应用频率更高,可以更好地确认病情。

核磁共振则是一种对受检者身体的损害较小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患者的病变处进行清晰的扫描,让患者的股骨头情况和病变情况能够一目了然,能够帮助医生掌握患者股骨头病变的具体情况,帮助医生进行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同时还具有较高的临床确诊率【3】

综上所述,CT和核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都可以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查,两种检查方法都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相比较之下,核磁共振的确诊率更高,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患者股骨头信息,帮助医生进行后续的治疗和诊断,因此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钟贻洪.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099-4100.

[2]李鹏.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0):146-147.

[3]王飞.CT与核磁共振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23):62-6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