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素养培养研究
马忠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忠骏,.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素养培养研究[J]. 历史研究进展,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02.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成为根本教学任务,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科素养下不再局限于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应试技能,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这五项教学目标中,时间是历史学习的线索,空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唯有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才能真正提升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其他四大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时空观
DOI:10.12721/ccn.2022.157102
基金资助: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

在历史学习中,时间、空间是交织于一体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人物,都无法独立存在。只有精准把握时间、空间的联系,才能在分析中窥见历史发展的全貌,探索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纵横联系。同时,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时空观念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关系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观察、分析。可以说,时空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将某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特定的时空观念中,才能对其进行精准的分析,进而在分析中明确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最终对历史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价值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在历史时空观念中,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时应知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特定时间、空间的关系;能够在学习中结合时间和空间的要素,构建历史现象的关系;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时空观念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等。可以说,历史时空观念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并结合正确的思考,对其展开全面、客观的解释和评价,这就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次,是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这与“立德树人”相一致。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是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才能在其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最终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最后,是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新高考下,历史命题趋势也与时俱进,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结合最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分析,历史高考试题中涉及时空观念的题目数量也随之增加,包括:选择题、主观题等。在这一背景下,唯有重视时空观念,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才能真正满足历史高考的要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素养培养策略

(一)以“点”梳理历史事件历程,强化时空观念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特点、历史空间环境的共同作用中形成的。因此,历史学习绝非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还应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中,围绕“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展开分析,才能对其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在这一历史分析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时空意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时,就以这一历史事件作为“点”,带领学生梳理相关的历史事件,包括: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的扩展、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如此一来,学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历史点的引导下,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形成基本的时空历史架构。

在以“点”梳理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效果,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借助体现“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具体来说,首先,可采用基本的历史时间表达方式,包括:朝代、世纪、公元等;其次,可借助历史分期,利用先秦、秦汉、魏晋、隋唐等凸显朝代更迭的词汇进行表示,还可利用社会性质分析,借助封建、半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式进行表示,也可借助社会革命性质进行表示;最后,还可借助历史发展中一些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行表示,即:大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

第二,强化历史“空间”的表达方式。应着重关注历史发展中一些常见的地理名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中原等)、重要的地理名称、古今地名对比(北京——蓟、幽州、燕京、中都、大都、北平、北京),以及特定的地理位置,包括江左、关东等。

第三,运用大事年表。在高中历史的时空观念教学中,大事年表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中最为直观的教具。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编制历史年表,或者利用教材中的大事年表、对照表、比较年表等,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对照中,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例如,在“美苏冷战”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就借助了历史对照表格,围绕这段时间,从政治、经济和军事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如此,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对照年表的直观感知中,也形成了良好的时空观念。

(二)以“线”串联历史,形成时空框架

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串线”教学模式尤为常见。这种教学模式又被称之为线索法,主要是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周密的知识体系。与普通的教学模式相比,以“线”串联历史的模式,可将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明确揭示出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时空素养。针对高中历史来说,其可划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中国古代史的线索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史的线索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国现代史的主要线索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世界近代史的线索主要为:资本主义发生、确立和发展过程,同时还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民族解放和国际斗争等。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唯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线”串联历史,以便于学生在高效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三)以“面”展开,在大历史观中强化时空观念

就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来说,基本上都是按照专题的模式进行编撰。但教材篇幅有限,常常导致历史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时空观念时,就应以“大历史观”作为教学指导,带领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具体来说,“大历史观”就是结合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结合其时空环境,给学生构建一个纵向、横向的网络体系,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散了历史思维,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能够在对比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必然选择。鉴于此,历史教师唯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按照历史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时空观念”的内涵,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 费嘉睿.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9):34-36.

[2] 蒋露.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3] 杨海娇.高中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实践策略探析[J].高考,2020(18):67.

[4] 李雪.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