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是培养人类文化传承和跨越时空对话的一门核心学科。新课标对于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有了明确的表述,其中对于初中历史教育和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不断发展和成长,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促进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有效衔接,以期为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存在问题
(一) 知识体系的断层和缺失
初高中历史衔接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知识体系的断层和缺失。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注重对历史基本概念、历史事实的学习和掌握,而高中历史教学则需要深入研究历史问题,进行历史方法的培养和历史价值观的塑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和教学方法的不统一,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导致他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之间存在着断层,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等被忽略或简单带过,给学生的历史认知带来了困惑。
(二) 思维模式未曾转变
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能力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和记忆,学生的学习重点多集中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而高中历史教学则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评价和探究来理解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然而,在初高中历史衔接过程中,很多学生仍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单纯记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能力。
(三)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和灌输的方式,而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针对以上教学衔接问题,教师需树立历史教材整体观,增强对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分析,充分钻研新课标价值,整合教材内容,此外还需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 建立知识框架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方法策略之一是建立知识框架的衔接。这包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延伸。通过有机地连接初中和高中历史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以课文为例,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史》中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篇章。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秦朝的建立、法家思想的兴起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对中国进行的改革和统一,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长远影响,为高中阶段对于中国古代历史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涉及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和深化对初中阶段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通过秦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案例,让学生分析秦统一所带来的利弊,并思考秦始皇统一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通过这样的衔接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二)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应该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以课文为例,可以引入《中国近代史》中甲午战争这一篇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意义和影响,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独立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探讨甲午战争是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个人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历史资料等方式,深入挖掘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通过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使学生在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中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并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
以课文为例,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地理知识,解析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中古代文化交流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理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沿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融合。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命运时,教师可以引入政治、经济等学科的知识,分析列强入侵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运所造成的影响,并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
三、结语
初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普高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素养平移到义务教育新课标,体现了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充分考虑了初中与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而教师们也需要通过对课程有效衔接等,深刻钻研新课程标准,明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以期培育出具有历史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惠菊.浅谈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和突破[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22
[2]陈贵元.初中历史教师的高中课程意识和教学[J]新课程研究,2021(09).
[3]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J].甘肃教育,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