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建筑工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也不断地得到了改善与优化,但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因为楼层越高,地面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因此对于施工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土木建筑的安全性,一座高楼即使再宏伟壮观,如果底层质量欠佳,也会给生活在高楼里的人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特点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来讲,指的就是体积大、材料用量多、结构大的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结构相比,整体结构的厚度和用量大,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应用,可以利用大体积结构代替小体积的结构,避免因为结构体积过小而需要进行结构的拼接留下缝隙,可以预防出现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缺陷问题。但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较大,主要的材料依然是水泥,而水泥应用量过多会产生一定的水化热,导致结构出现裂缝问题,因此需要在材料搅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粉煤灰或是凝胶剂等化学助剂,增强材料的粘结性,减少水泥的应用数量。另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对前期施工、后期的养护技术要求非常严格,需要严格控制各道工序的工艺标准,做好相关的养护工作,通过工艺技术的控制和养护的控制,有效预防出现裂缝问题、安全风险隐患问题,全面维护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项目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措施
2.1选择材料配合比方案
土木建筑工程项目企业在合理进行材料选择的基础上,还需制定完善的材料配合比方案,明确不同材料的应用比例和数量,在现场进行配合比方案的施工试验分析,利用试验的方式对比研究不同配合比方案的应用效果,选择可以降低结构坍落度、水胶比与含砂率,能够合理添加引气剂与减水剂、确保粉煤灰掺合料应用效果的配合比方案,使施工部门能够按照材料配合比方案建设出强度较高、韧性较强、弹性良好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改善结构的抗裂和抗震性能,预防出现结构施工缺陷问题或是质量问题。
2.2科学使用浇筑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的过程中,为预防出现冷缝的问题,应严格控制前部分和后部分浇筑搭接的时间,将搭接时间控制为五个小时以内,详细进行浇筑顺序和厚度的管控,以免影响浇筑施工的质量。首先,在第一阶段浇筑的过程中,混凝土输送泵设备、罐车共同作业,每个承台独立性进行浇筑,从北向南斜面分为四个层次浇筑,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和一次性到顶的施工方式,输送泵设备布料,然后从底板部分从北向南进行浇筑,将浇筑宽度控制为6m。其次,在分层浇筑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合理使用全面分层或是分段分层的浇筑技术,对于全面分层浇筑来讲,是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和规格,明确具体需要浇筑的层次,第一层结构浇筑完成后,根据初凝的时间合理进行第二层浇筑,逐层浇筑保证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而在使用分段分层浇筑技术期间,如果结构的宽度小、长度大,就要从底部开始浇筑,如果结构的长度高于厚度的3倍,就要使用斜面分层浇筑措施,从下端开始逐渐向上移动,向前推进,摊铺厚度为1:3,这样在合理施工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出现分层浇筑的问题。
2.3合理进行结构温度的测量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监控期间,虽然传统的温度场模拟仿真计算方式,可以准确了解结构内部温度应力状况和温度变化规律,但是由于在施工时间,整体结构的温度和温度应力会存在差异,再加上计算模型的参数会与结构的实际数据不符,所以,施工期间应重点创新传统的温度测量方式,采用动态化温度监测的方法,实时性将监测结果和理论计算的结果相互对比,科学进行参数取值的调整,修正计算模型,合理开展温度测量和监测工作,为结构温度的全面控制提供保障,如:使用工程项目体系测量技术,开展材料配合比试验分析、绝热升温试验分析、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试验分析等工作,按照当地区域的年平均温度、寒潮特点、风速特点等,对现场地基结构的稳定性温度、基础约束特点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测量机制。同时利用温度场测量的技术措施,对结构分层浇筑过程和养护过程的温度进行检测,合理设定温度检测和测量的点位,确保点位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准确进行温度场的模拟计算。除此之外,在温度监测的过程中,还需科学合理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温度和大气环境温度的测量,在结构浇筑环节和水化热升温的环节,每一个半小时就要开展一次测量活动,不同层次浇筑的间歇时间段、水化热降温的时间段,每三个半小时开展一次测量工作,直到整体结构内外温度差异,能够维持在15℃以内为止。
为确保结构温度的有效监测和管控,在实际工作中,还需合理进行温度测量设备的选择,可使用智能化温度传感器增强测量的灵敏度,温度测量的精确度可以符合0.5℃的标准,测量温度的范围维持在零上120℃到零下40℃,通过传感器自动化和动态化测量结构温度,将测量结果传输给温度监控的部门,使工作部门按照测量结果合理进行结构温度的管控,一旦发现结构内外温度差异过高,出现异常的现象,可按照实际情况,采用冷却管、输水等散热方式,降低结构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差异,从而避免发生严重的裂缝问题。
2.4科学采用养护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期间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重点制定完善的养护方案,通过现代化的养护技术,预防出现结构裂缝问题或是质量问题,从而促使整体土木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和有效性建设。其一,在结构出模的阶段需要合理采用养护技术,为避免结构出模期间出现缺棱掉角的问题,应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全面检测结构的质量和粘结度,符合规范后进行出模处理,出模养护期间应预防因为用力过度发生缺棱掉角的现象,做好检查工作和养护处理工作,全面维护结构的质量;其二,应健全和完善整体的养护工作计划方案,合理采用养护技术进行结构内外温差的管控、裂缝问题的控制和强度问题的控制,例如:使用蓄水保温的技术措施,避免结构表面区域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而出现裂缝,同时预防太阳辐射或是刮风而导致结构温度变化速度加快出现裂缝,有效维护结构内外温度的稳定性。同时还需采用冷却管的养护技术,在浇筑的过程中将冷却管设置于结构的内部,养护阶段向冷却管中输入冷水,避免结构内外温差过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建筑工程项目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重点采用材料配置技术、浇筑振捣技术、温度监控技术和养护技术,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施工内容,完善整体的技术方案和机制,同时,应健全施工技术应用的基础保障措施,强化专业性层面、材料质量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保障力度,达到预期施工工作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建楠.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析[J].建筑与装饰,2022,21(14):175-177.
[2]付守庆.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实践探究[J].砖瓦世界,2022,4(1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