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临床治疗肾脏疾病的首要疗法,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但是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维持治疗会显著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身心负担,降低治疗效果[1]。此外,由于部分患者对疾病知识不了解,治疗依从性差,也有可能增高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鉴于此,有必要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本文以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例,就强化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展开详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4月,临床研究对象选择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中女16例,男19例;平均年龄(66.89±3.12)岁。B组组中女15例,男20例;平均年龄(67.20±3.10)岁。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 >0.05)。
1.2方法
A组患者强化健康教育:⑴强化护理人员培训:科室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由副组长及组长制定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及内容,包括患者血透治疗期间的穿刺技术指导、饮食营养、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生活指导、运动指导、自我病情监测指导以及血透治疗原理,培训结束后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考核。⑵病情评估:收集患者资料,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并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体重、透析治疗前的血肌酐、血钙、血磷、血钾、血压水平进行测量,明确患者是否发生过导管和瘘管感染等不良事件。⑶设置健康教育课程:依据患者不同认知水平,将相关知识制成幻灯片进行讲解,每次课程时间控制在1h之内,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加。⑷加强自我管理指导:指导患者购买体重秤、血糖仪、血压计、量表等,制作自我管理手册,指导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告知患者透析注意事项,以便临床医师及时掌握其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⑸透析治疗期间护理:分别在透析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30min对患者的血压进行1次测量,避免发生低血压情况;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指征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保证导管通畅,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导管自我维护护理。此外,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合理控制水分摄入,自觉规避高钾食物;在用药方面,就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解,并告知其药物滥用、错服的危害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B组患者予以口头教育、血透治疗护理、生命指征监测等常规护理。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其中护理质量主要从操作技能、并发症护理、工作态度以及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4.0软件对本次所有研究数据进行处理,P <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A组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护理质量评分较B组更高(P <0.05),数据对比见表1。
表1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x̄±s)/分]
2.2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A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较B组更高(P <0.05),数据对比见表2。
表2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法,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有可能引发低血压、营养不良等不良事件,加上患者社会活动受到限制、治疗费用昂贵,导致患者身心压力也显著增高,进一步降低了护理质量[2]。随着人们医疗理念的不断变化,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临床有必要提高患对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强化健康教育以患者客观的健康知识需求和整体身心情况为基础,结合患者个人资料,在整个治疗及疾病期间对患者进行科学、透彻、全面的健康教育。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变其不健康行为,促进其合理饮食、运动、用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本次研究中以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A组(强化健康教育)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较B组(常规护理)均明显更高;黄春花[3]等的研究以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以及血磷达标率、透析充分率、血压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提示了强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强化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翠翠,曾华韫,钟晓琴,等.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延续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及饮食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7):89-91.
[2]李彩娟.精细化护理维持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11):1422-1424.
[3]黄春花,吕薇.强化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2):1691-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