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提升工程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要从各个施工环节入手,完善各项施工技术和方法。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置和设计,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工艺符合各项技术指标。要深入分析影响施工的各项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全面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整体效益,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影响因素
1.1温度
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混凝土外部温度突然下降,很容易导致表面出现裂缝。外部温度下降的同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也会不断下降,造成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差距较大,进而出现温度应力。根据温差大小,产生的温度应力会有所不同。通常,温差越大,应力越大。在高温状态下,混凝土很难散热,内部最高可以达到60-65℃,并且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温状态,容易引起裂缝,变形等问题。不仅如此,水泥还会出现水化热的情况,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热量产生。如果混凝土结构断面厚度较大,同时表面系数比较低,则混凝土散热量较多,难以将热量疏散,进而聚集在结构内部,造成内部温度升高,导致内部和外部出现温度差,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单位时间内水泥水化热释放的热量和混凝土体积、水泥用量、品种等条件有关,会根据混凝土龄的增长而增长。混凝土不需要在结构表面采用辅助散热的方式,在浇筑后的 3-5 天内,混凝土内部还是会保持高温状态,此时应该采取有效的散热措施。
1.2自伸缩
混凝土自伸缩也是比较常见的而影响因素之一,通常混凝土结构主要采用硅灰材料,很容易出现结构紧缩的情况,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容易出现断裂等质量问题。混凝土湿度的影响也比较大,在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会有 20%的水分被消耗掉,80%的水分直接蒸发。蒸发量如果超出范围值,则会出现收缩现象。混凝土材料也会影响混凝土自缩效果,由于混凝土中包括矿渣、添加剂等材料,虽然可以增加流动性,但会导致自缩值下降。不仅如此,水灰比、骨料含量等也是常见的影响因素。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采取综合分析的方式,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使施工材料的使用更加合理。
1.3材料配比
在材料方面,应该根据需求选择恰当的制作材料。其中,常用的粗集料有很多中,包括矿渣、碎砾石等等。在此类材料选择的过程中,要确保材料清洁干燥,且没有出现风化,也没有混合杂质。应该对各个原料供应商进行对比和筛选,确保材料附有合格证书,且商家具有经营资格证。为了使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需要对原料粒径、骨料配比等技术要素进行严格把控,确保配比的科学性,防止混凝土中被掺入杂质,保障混凝土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和稳定。
2.土木工程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2.1技术问题预防
为了避免混凝土施工中出现各种技术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管理措施。针对蜂窝、孔洞等病害问题,需要从混凝土配合比、下料、浇筑等多个方面着手。在设计配比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并且进行均匀地搅拌,保持适当的坍落度。在下料的过程中,应该对高度进行控制,通常在 2m 以上,同时设置串筒和溜槽。采用分层下料和振捣的方式,要进行严格的监督,避免出现漏振的情况。模板缝需要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浇筑的同时检查模板是否保持良好的支撑状态,杜绝漏浆问题。要合理把控浇筑的顺序和距离,如果出现蜂窝问题,但并不是很严重,可以先将表面清洗干净,然后采用水泥砂抹平蜂窝。水泥砂的配比可以使 1:2 或 1:2.5。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蜂窝问题,需要凿除松散颗粒,然后进行清洗,采用高耐久的修补料填充并捣实。如果蜂窝比较深难以清除,则使用压浆管、排气管进行清理,涂抹砂浆来修复,在封闭后使用水泥压浆处理技术。此外,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对混凝土原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严格把控各个技术环节。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不仅要确保材料齐全,还要检查材料质量与规格,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式,材料达标后才能入场使用。材料入场后,要做好运输、存储工作,根据材料特性选择恰当的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避免材料变质或损坏。
2.2技术要素把控
为了提升技术应用水平,需要把控各个技术要素,包括配比、温度应力等多个方面。配比要从原料筛选、结构强度要求等多个方面着手分析,综合多项因素进行实验配比,保障配比的合理性,避免含砂量过大。所以,要先对各个材料的含水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配比,保障配比实验结果的精准性。在温度应力地控制上,应该从水泥用量、建筑温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如果水泥用量过高,会出现水化热的情况,所以应该根据需求选择减水剂并控制添加量。同时也要控制建筑温度,避免外部温度变化对结构内部产生影响。在温度升高的同时,浇筑温度也会上升。所以,要合理选择施工季节,尽量在温和季施工。如果必须要夏季施工,则要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对原料温度进行把控。施工的同时要做好测温工作,有专业的测温人员布置测温孔并测量温度。可以采用“三班制”的值班测温方式,如果内外温差在10℃以下,可以结束测温。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好记录工作,及时汇报异常情况。如果温差超过 25℃,则采取覆盖保温的措施降低内外温差。此外,还要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温度,如果出现特殊情况,要采取强制降温措施,包括预埋水管等措施。
2.3抗裂养护措施
裂缝使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会造成渗漏、坍塌等质量和安全问题。为了减少裂缝问题,应该从根本入手,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控制配比、均匀搅拌、材料检测、添加剂使用等等。具体方式前文已经阐述,在添加剂的使用上,要控制用法和用量,保障混凝土自伸缩值在允许范围内,杜绝过度膨胀、收缩的情况。可以适当采用增强材料,使混凝土有更强的抗拉强能力,通常可以选择无机纤维、金属纤维等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增强材料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其具有良好的抗裂效果。针对约束力,可以采用设置滑动层的方式来控制,在地基和混凝土结构之间增加垫层,可以选择沥青油毡或砂垫层。通过垫层降低约束力,使混凝土结构更加灵活,降低裂缝问题的发生概率。在内部约束力的控制上,主要对温度进行把控,可以采用蓄水法、暖棚法来控制,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在主要施工环节结束后,还要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常用的养护措施包括洒水养护、覆膜养护等等。应该严格监管混凝土的养护情况,在混凝土还没有彻底凝固前,要杜绝无关人员随意进入施工范围,还要对温度、环境等条件因素进行严格把控,避免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为了确保结构的稳定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掌握影响施工质量的各项因素。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技术特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有效解决各项质量问题,提升混凝土结构强度,使建筑工程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不断完善施工技术手段,促进行业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国梁.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居舍,2021(33):69-71.
[2]梁小英,丰瑛,张小利,郭博,赵丽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运用[J].建筑科学,2021,37(0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