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路径初探
刘清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清风,. 基于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路径初探[J]. 历史研究进展,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025.
摘要:
历史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象,它一往直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主线脉络,掌握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线性过程与方法,感受历史人物及事件中的情感价值观。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人文学科终身学习的基本内容,这一点与近几年课改重点强调的核心素养培育是一致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大单元;时空观念
DOI:10.12721/ccn.2023.157025
基金资助:

一、培养分析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阶段在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未健全的前提下进行粗线条的历史常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历史事件的“主谓宾”,即人物、过程、影响三要素。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将历史学科定位为小学科、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很难提升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阅卷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历史时空概念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于历史事件时间的掌握也是零散的,无法形成整体认知。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历史的“大视野”“大格局”。因此,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时空观念是以时间、空间为经纬,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受制于体例,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分开,所以学生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解答相关中外时空类问题时就会漏洞百出。在九年级“新航路开辟”这一课学习中,学生认识到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探险行动改变了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现状,密切了世界的联系。而教材中没有强调明朝时期郑和进行的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执教者在此应从目的、性质等方面进行两次海上航行的比较,让学生明确:郑和的航行是为了宣扬国威,以友好交往为主;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新市场,进行殖民掠夺。所以西、葡两国争相进行海外探险,拓展其海外殖民地;郑和在七次出海后因国力无法支撑其巨额的开支等原因放弃了。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东西方海外探险的结局不同,影响有差异。大单元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充满了绚烂的思维火花。通过中外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学生理解了封建社会晚期东西方发展的差异,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内在和外延,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优化教学环节,整合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立足点和预设结果,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条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对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关注得较少,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要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一是看是否在“最近发展区”,能不能跳一跳够得到?二是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对外开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能笼统地设定为“通过地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可以结合城镇学生的知识层次,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知道深圳等特殊地理位置,明确对外开放的四步走战略,掌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更强,指向性更明确,学生自然能轻松完成。

囿于课时少、任务重等因素,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知识的生硬讲述,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使得学生不愿意思考,很少提问题或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依托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如教师在讲解“三大战役”这一知识点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抛出问题:经过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国共双方兵力接近,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打哪里?为什么是东北?学生讨论得出:一是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兵力被围困在沈阳等大城市;二是解放军在东北的军队人数占优。这个问题符合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调动学生动眼去看、动脑去想。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对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相比复读机式的生硬介绍,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让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善学。

三、强化历史思维,形成科学史观

时空观念并不是对历史事件时间和空间的死记硬背,而是有以下层面的要求:能够掌握基本的时间与空间、能够串起历史发展主线、能够理解某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就第一层面来讲,以八上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因为知识点多,时间节点细密,学生一直难以很好掌握,因此可以结合教材中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分若干组整理进攻路线。教师最后总结:英军以珠江为突破口,攻占浙江定海,陈兵天津白河口,京畿门户洞开。战场上的失利引起统治者的恐慌,最终接受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从第二层面来看,很多学生认为林则徐的禁烟触动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判定战争爆发就是林则徐引起的,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和政治制度的显著不同。中国最终吞下了这一苦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清朝面临着成为殖民地的威胁,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封建社会的宁静被打破,逐渐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也多了一个——推翻帝国主义。从第三个层面看,中国的民族危机随着西方列强持续渗透不断加深,千万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强国御侮之道。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在近代化之路上缓慢前行。中国近代史就是万千志士不断自强的探索史和抗争史。这样拓展延伸,学生自然对这一板块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

四、突出主题线索,助推“双减”政策

目前,总结历史单元主题成为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历史教学和试卷分析等,我们会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考试成绩却不理想。经过了解,这类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对某一阶段历史特征的概念理解不透彻。时空观念的缺乏正是这一问题的症结。因此,时空观点的培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就显得极为迫切。历次由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让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的仁人志士致力于寻找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线。通过这样的梳理很容易明确中国近代化是以西方为目标,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人为割裂空间与时间的关联性,强调“时间”忽视空间,导致学生不能形成大历史观,更不能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教师减少重复性的作业,强化学科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破”与“立”:打破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打破固有的知识安排,删除无效、重复的知识;树立大单元意识,对现有知识进行有效梳理与整合,加强时间与空间的逻辑联系,打通知识点间的内在障碍,合理构建知识体系。

总之,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这一人文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大单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问、练习等方式强化学生横向和纵向分析能力,突出历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联系等,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克·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