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科的概念
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放射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须通过放射科设备检查达到明确诊断和辅助诊断。放射科的设备一般有普通X线拍片机、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等。
X射线机是产生X光的设备,传统X射线机(X 光机)是利用X穿过人体在胶片上成像,利用影像对人体进行诊断、治疗的设备。传统X光机必须在机房附近设置暗室供洗胶片使用。 近年来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两种数字化成像技术,一种是CR(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它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磷光体成像板替代了传统X射线成像系统中的胶片,成像板感光后,采用激光扫描仪扫描出数字化图像;另一种是DR(直接数字放射成像系统),它采用电子成像板接受X射线照射后曝光, 曝光后直接转变为数字信号并通过图像软件成像。乳腺机是用来检查乳房的X射线设备,数字胃肠机是用来检查胃肠道疾病的X射线设备。
CT(电子计算机 X 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它是用 X 射线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 X 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成像,从而获得各断面层图像。CT 机房包括检查室(CT 机所在房间) 、控制室、设备室(多与控制室合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DSA,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 只保留血管影像, 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 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DSA机房包括检查室 (DSA 机所在房间)、控制室、设备室。
核磁共振设备,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MRI是利用磁场标定人体层面的空间位置, 再用无线电波进行照射,激发原子核产生磁共振现象,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 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成人体纵断面图像。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MRI机房包括检查室(MRI 机所在房间) 、控制室、设备室。
二、放射科的设计原则
从建筑设计以及医疗的工艺角度出发,放射科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功能合理,交通流线便捷
放射科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国家现行规范,在空间上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避免各项流线的交叉。另外,放射科工作量最大,通常会达到总工作量的50%~60%,因此应位于医技部门交通最便捷的地方。此外,应尽量将与相关门诊密切相关的医技科室就近设置,以缩短流线长度,如可将放射、超声影像科室靠近内科门诊设置。
2. 考虑医疗器械荷载,注意位置的选择。
影像中心宜设置在第一层,这样能简化地面的防护处理,并且有利于开设地沟设置管线,避免重型设备上楼,减轻结构荷载;设置在地下一层,可以利用地下的结构来减少铅或混凝土屏蔽的防护厚度,同时能降低射线发射的损害,但应该格外注重地下室的防潮防水处理;应考虑检测仪器及相关构造荷载,将荷载较重的科室集中于建筑某一部分集中设置,以利于结构设计。
3.放射科的防磁防辐射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可以释放使人体正常细胞受到损害的放射线,所以核医学科或放射影像科的位置应布置在独立的人迹较少区域,以避免其他科室的患者和工作人员经过;因为该部门会有放射性污染物散出,应布置在医院院区的下风向一侧,排风口应高于附近50m范围以内的最高建筑30m以上。放射治疗设备机房的设计需要按《放射治疗机房屏蔽规范》等现行相关规范和设备厂家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并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和规范通过设计方案预评价、施工质量控制性评价和验收评审,并通过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卫生监督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审批。
三、放射科的空间布局
放射科的功能组成一般可以用病人走廊及候诊区、医生走廊及医辅区和诊断医疗区三部分组成。
病人走廊及候诊区用于病人来此检查及等候,并兼顾病人的更衣和准备。医生走廊及医辅区供医护人员内部联系,主要用于内部医疗、教学、管理。诊断医疗区则包括各种诊断机房、控制室、诊室等辅助设施。
医生工作区和病人区彼此独立,避免互相干扰,诊疗区是两者交汇的空间。诊疗区应该和病人区、医生区有机结合,便于医生和患者联系。医生和患者的行动流线则应保证相互不交叉,并有独立的出入口。就诊病人和就诊完毕的病人不宜共用另一个出入口,门诊和住院的病人也应该有各自的出入口。
根据放射科特殊的流线组织,一般来说,可以将其分成中廊式、双廊式、三廊式、多通道板块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结合亿元规模、建筑结构形式等进行合理的选择。
四、放射科建筑的设计要点——以核磁共振机房为例。
核磁共振设备十分精密,对安装场地和环境要求也非常特殊,核磁共振机房的一些设计要点
1.对房间尺寸的要求
核磁共振机房的面积要求在影像科的众多机房中,属于最大的。核磁共振机房没有如放射设备机房那样有规范规定的最小尺寸要求,所以是以厂家的安装要求为准。虽然现在市面上主流的“3+1品牌”(西门子、飞利浦、GE+联影)对房间尺寸的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核磁共振机房的房间面积控制在40㎡左右为宜,小于35㎡则有无法安装的风险,大于50㎡会造成面积浪费。机房的形状宜采用较方正的矩形,长宽比不宜太大,宽度控制在5.5米左右较合适。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核磁共振设备都是带有外置水冷机组的,且由于磁场干扰的影响,核磁共振机房内不能摆放辅助设备,因此核磁共振设备应标配辅助设备机房。辅助设备机房内需要放置控制柜、配电柜、水冷机组、空调机组等设备,面积也不能太小,15~20㎡比较合适。控制室也是必须的,面积在15㎡左右为宜。
2.对降板的要求
与放射设备机房相同,核磁共振机房也需要预留用于规划管沟和设备基础的结构降板空间。与放射机房有所差异的是,核磁共振机房的地面还需要铺设防潮层和屏蔽层,所需的空间更多。
此外,磁体中心近距离范围内对均匀静态金属物体(如楼板钢筋)的含量是有限制的,进行降板也有助于增加楼板与设备距离。综合来看,核磁共振机房的降板高度一般考虑到300mm。
3.对墙体的要求
核磁共振机房的墙体没有防辐射要求,因此不用采用实心砖或混凝土砌筑。但墙体需要铺设电磁屏蔽层,对墙体的承重能力和稳固性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可采用加气混凝土块或其他容重较低的砌体材料。
4.对门窗的要求
①门,核磁共振机房门的设置与普通放射影像设备机房门的设置是有些不同的。普通放射影像设备机房往往设两个门,一个门开向就诊走廊,作为患者主入口,常采用1.5米的电动移门;一个门开向控制室,方便医生出入,采用1米左右的手动平开门,这样设置对于核磁共振机房的电磁屏蔽处理是不利的。
②窗,核磁共振机房的观察窗也不是普通的玻璃窗,而是玻璃内部带有很多细微金属丝的专用屏蔽窗,其原理也是如前面所说的减少屏蔽体上空洞的目的。观察窗是固定的,较屏蔽门来说技术措施会简单一些。
5.对机电设备的要求
核磁共振设备十分精密,对环境温湿度很敏感,室内温度要求控制在18~22℃的范围内,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推荐配置专用精密空调,空调机组放置在设备机房内,通过风管连接室内进行温湿度调控。
机房内的换气次数不宜小于每小时6次,推荐做到每小时10次。而辅助设备机房内由于配置了空调机组、水冷机组、控制柜等设备,发热量较大,也推荐采用多联机空调或单体空调控制室内温度。
结语
三家医院放射科的建筑设计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疗影像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医院放射科的建筑设计策略并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不同方案的空间设计,提出设计总结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防护与安全[J]. 陈仕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8)
核磁共振成像手术室设计浅析[J]. 宋戈.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0(07)
医学影像中心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议[J]. 孙国强.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