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各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关联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和教师要在跨学科背景下,打破传统的教学定势局面,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将本学科知识和学生其他所学学科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整合学习能力。本文就初中历史跨学科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历史学科知识中其他学科的呈现形式,并给出有关初中历史跨学科的相关教学策略。
一、历史链接语文
历史和语文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语言文化连绵发展几千年,贯穿了整个历史沿线。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非常复杂,与此同时,历史语言属于一种单纯的、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描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觉得很无聊,教师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通常可以将那些看起来很枯燥的历史知识展现得惟妙惟肖,将原本的单调变得更加生动,这样就让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此,在开展历史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对历史知识进行解释,从而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展开探索,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比如,在讲“开元盛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长恨歌》里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开元盛世”时期的繁华景象,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细致地体会唐代兴衰,对唐太宗与唐玄宗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又如,在教学“百家争鸣”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论语〉十则》的内容与历史课程教学相结合,对作者、主要观点、内容和内涵、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的内容进行解析,要求同学们分析作者应当是怎样的一个人,怎样去评判这个人等等,又深刻感知这个阶段的历史内涵,在这种方式下,同学们可以将历史课本上有关“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知识进行关联,从而达到了知识融合的目标,实现了教育内化和升华[1]。
二、历史链接政治
在链接政治方面,明确我国何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何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战略,这些内容都是历史教学链接政治知识的关键节点。在学习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之后,笔者就问同学们他们在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这项技术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在那个时代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前所有的历史时期的总和[2]。所以,我们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教师要把“历史”与“政治”相结合,我们会考虑从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际;而把这些政治结论与历史相结合,可以发现一些鲜活的案例,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历史沿袭发展中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了解事实为何如此以及应该如何去做。另外,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我与国家和社会》一课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使同学们能够从“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把握“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事实,从而更好地理解在多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共同进步的历史故事,由此将历史和政治知识互相印证,使同学们在政治理论上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历史链接地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厘清历史学科涉及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历史时间线、故事线等内容,从而更好地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学习需求,联系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自觉辨别出重难点知识,然后针对重点和难点展开深入的学习及探讨,有效优化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认识到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有利条件,弄清楚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现实意义以及实际状况,让同学们认识并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丝绸之路”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教材中有一幅与“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历史地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这幅地图,体会其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往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展示这张历史地图,并提问:“大家知道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是谁开通的吗?线路途经的重点城市和地点有哪些?这条路为何叫“丝绸之路”呢?开通这条路线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在对历史地图的观察中,学生了解并体会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4]。
四、历史链接信息
历史学科是我们研究民族历史演变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因为其涉及时间跨度较长的以及构架比较复杂的知识,所以要教好初中历史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单纯的口头讲述方式,那么基础不好和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课程内容。为此,教师要结合比较直观的、易懂的教学形式,如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来构建课堂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而信息技术更是为这样的教学提供了凭借,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和直观,也为学生看待历史问题和分析历史问题指出了新的方向。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活用信息技术构建课堂直观情景,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课堂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更好地体会知识[5]。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电教的方法,给学生播放纪录片或者动态的图像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变化,然后是让学生思考北魏政治的相关特点,探索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事件以及其交融的特点和意义等内容。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带着对课程的疑问去学习,同时在教师播放的纪录片和动态图像中更好地了解到课本没有的知识内容,也让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升,促使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深度。
结语:
总的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模糊学科界限,消除学科间的界限,实现学科整体化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培养拥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睿丽.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2]赖良 玉.历 史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跨 学 科 思 维 品 质 [J].四川教育,2018(Z2):68.
[3]富岩.初中历史教学跨学科整合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9(19):85-86.
[4]侯秀平.跨学科视角下的初中历史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2):88-88.
[5]郭仲伦.基于跨学科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北伐战争》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