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零碎、分散的以课时为单位的知识点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重组,构建起具有关联性和体系性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大时空的背景下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化和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统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构建大单元教学主题,创设大任务和大背景,驱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大单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大单元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能网络化、立体化地呈现知识,学生能以大单元视野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由点到面地理解历史事实,由浅入深地分析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发展的逻辑特点,如此,就能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整合起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逻辑性、系统性,能实现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其次,大单元教学能推动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历史知识本就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在大单元教学中,历史教学不仅能有效拓展知识的广度,更能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契机,使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度,能运用缜密的思维分析历史问题,最终促进系统思维的发展。
二、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单元主题,贯通单元整体内容
统编版教材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有其相似性与关联性,在开展日常教学时,如果教师进行单一的教学,割裂其中的关联性,就会影响学生整体认知的建立。学生在理解相关历史问题和分析事实时就会受到逻辑上的阻碍。由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必须以单元为整体,并且提炼出明确的单元主题,以主题为引领贯通整个单元,使学生能立足综合视野去学习单元内容,如此就能更好地掌握历史逻辑,提升对单元整体的把握能力。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为例,这一单元谈论了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其中涉及文明的起源、内部纷争以及中华民族的大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无论是起源、纷争还是统一,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关联性与统一性,据此,教师不能将其割裂开来教学,而是要以单元为整体,明确其主题,然后再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为这一单元设立“起源、纷争、统一”主题,让学生从这三个角度去理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中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纷争、战乱以及新思想、新政策的涌现,在分裂与对立中,统一的目标就随之出现。而历史是变化发展的,统一之下有崩溃和衰亡,随后又会经历新的统一等等。在明确主题后,学生在学习单元内容时就能依据清晰的线索去思考和理解,而正是这样的线索,将单元整体内容贯穿联结,帮助学生掌握其逻辑性与发展性。
(二)创设多元情境,加深整体知识理解
历史知识抽象性和逻辑性都较强,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对理论性的知识感到晦涩,如果仍然采取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就只能专注于零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难以建立起统整性的历史认知,同时由于缺乏关联性与系统性,学生在理解知识时也会面临诸多困难,无法贯通性地把握历史时空。而多样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化、系统化、整体化地理解历史知识,使之从抽象到形象,完整地、直观地把握历史进程。所以教师要依据单元主题,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借助史料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进一步强化理解能力。以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以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主要内容,其中贯穿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单元内容较为晦涩,学生不易理解,这些历史事件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以多媒体设备展示辛亥革命前夕社会现状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使学生清晰明了地知晓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随后还可以按照历史时间线的顺序,将三民主义思想、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军阀割据的背景等等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在脑海中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能深刻地感触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继而就能理解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然,还能从经济、文化、生活角度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依据多元的情境,学生能建构完整的单元认知,有效地加深知识理解,深化学习效果。
(三)构建综合任务,实现综合思维发展
历史学科的大单元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阅读理解阶段,掌握基础理念知识第一步,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当能对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和重组,并在恰当的学习任务中迁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他们掌握历史内容,发展历史观念和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独立性较强,对深度层次的学习有迫切需求,据此教师就可以以单元主题为目标,构建综合性的探索、学习或研究任务,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结合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如此就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推动深层次的素养发展。
以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教学为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疆土最为辽阔的朝代,并且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都有巨大成就。在日常生活中,明朝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朝代,那么为什么这样庞大且繁荣的明朝会被清朝所取代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围绕这一单元,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锻炼思维,提升素养。比如教师安排以下任务:“你认为明朝盛世的危机有哪些?”“从疆域版图谈一谈明清时期的中国特点和变化。”“分小组讨论当时中西方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总结出时代特征。”这样的综合任务极具挑战性,学生没有具体的探究目标和方式要求,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迁移去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索。结合这些综合性的任务,学生就能完整地将单元知识联结起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综合思维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能够整合与重组各单元的零散知识点,形成系统性和关联性较强的大单元学习主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统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大单元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大单元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沙沙.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应用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2]杨进玲.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