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层建筑和复杂的工业设施的增多,火灾的风险和逃生难度都有所增加。对火灾逃生行为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公共安全、减少火灾风险和提升紧急应对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火灾逃生行为模式问题,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孝春等[1]对人员疏散逃生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胡成等[2]分析性别、年龄段、群组等基本特征与人员疏散行为倾向之间的相关性。朱紫燕[3]等分析自我效能与风险感知、应急疏散态度、安全意识及应急疏散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在人因工程的背景下极其重要。恐慌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人群产生盲目跟从,容易造成拥堵、踩踏行为[4]。通过分析这些行为模式,可以帮助识别影响逃生效率的关键因素。
在探索火灾逃生行为模式的研究中,准确地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有利于理解和优化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由于火灾逃生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假设,对于设计更有效的火灾预防和应急疏散策略至关重要。
1 研究假设
在研究火灾逃生行为模式的背景下,选择最合适的三个研究假设是关键。马剑等[5]得出在烟气的影响下,增加安全标志的亮度或频闪强度可以提高安全标志的可视性。陈文河[6]认为火灾所引起的人群高度聚集、流动性强而易于发生群死群伤的拥挤踩踏事故。张友琪[7]得出通过疏散预案、训练演练等,可实现组织人口疏散行动的效率提升。以下是三个精选的假设,这些假设能够有效地指导研究,以获得对火灾逃生行为模式更深入的理解和实用的见解:
假设 1:在火灾情况下,建筑物内的逃生标识清晰度和位置对人群疏散时间有显著影响。
假设 2:人群密度是影响逃生路线选择的关键因素。
假设 3:紧急疏散训练和教育可以显著提高人们在火灾逃生时的反应速度和效率。
2 问卷设计
2.1 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三个假设,研究火灾逃生行为模式的维度涉及到诸多影响因素。以下是根据每个维度可能的影响因素:
(1)环境设计与认知维度
逃生标识的可见性:包括标识的大小、颜色对比度、照明和高度位置。
逃生路线的直观性:考虑到路线的复杂性、长度和标识清晰度。
环境的熟悉度:评估人们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如何影响逃生行为。
烟雾和可见度:考虑火灾时烟雾如何影响人们的视线和逃生决策。
(2)社会心理学维度
人群密度:考察不同密度下的人流如何影响个体的逃生选择。
群体行为:分析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是如何受到周围人群行为的影响。
心理应激反应:探讨恐慌和压力如何影响人们的逃生效率。
逃生路线的选择和适应性:研究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选择和适应不同的逃生路线。
(3)教育和培训维度
安全培训的效果:评估逃生训练和演练对提高人们逃生反应的影响。
信息的传达和理解:考查安全信息的传达方式及其被理解和记忆的程度。
逃生技能的掌握:分析人们对基本逃生技能的掌握程度。
紧急情况下的决策能力:探讨培训如何影响人们在火灾时的决策能力和反应时间。
2.2 问卷内容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设计的问卷将包括针对每个因素的具体问题,以确保能够全面收集相关信息。
每个问题都旨在直接评估与特定影响因素相关的行为和态度。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收集到关于个体在火灾逃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的有用数据。
3 研究结果
问卷中的主要题型分为量表题,其中量表题分为五个认同感: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完全同意,每一项认同感的占分分值分别是:完全不同意——1 分;不同意——2 分;中立——3 分;同意——4 分;完全同意——5分。本次问卷发放的主要形式为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本次问卷发放共收集问卷101份,有效问卷100份,无效问卷1份。
有效问卷中男性占比 48.51%,共 49人,女性占比51.49%,共52人。年龄分布主要是18-29岁占大百分比,占到了54.46%。其中,有79.41%的人接受过火灾逃生培训。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04>0.8,该量表的信度较好。最终,得出三个最紧要的要素。
4 讨论
4.1 因素一: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决定最佳的逃生路线
这一因素凸显了逃生过程中决策的关键性。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否迅速而准确地选择最佳的逃生路线,直接影响着整体的逃生效率。在火灾预防和安全教育中应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和培训。应加强火灾逃生演练,模拟不同情景下的逃生决策,并提供实际场景中的指导,以提升个体在紧急情况下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
4.2 因素二:对逃生路线的熟悉程度
熟悉逃生路线可以帮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更快地做出正确决策,避免迷路或选择不当的逃生路径。这提示着需要加强公共场所的逃生路线标识和安全教育,让人们更加熟悉可能面临的火灾逃生情境,提高逃生的自信心和效率。
4.3 因素三:逃生技能的掌握程度
逃生技能直接影响着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自救能力和逃生效率。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公众来说,提供更多的火灾逃生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育和培训,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逃生技能,增强在火灾发生时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少潜在的伤亡风险,提高整体逃生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孝春,韩书阳,徐岳鹏等.基于VR的商业综合体火灾中人员疏散逃生心理与行为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3,42(10):1370-1373.
[2]胡成,刘绍华,毛天露.开放性公共场所人员疏散行为倾向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3,43(02):197-202.
[3]朱紫燕,张树川.自我效能对高校图书馆使用人员应急疏散行为的影响[J].安全,2023,44(10):11-17.DOI:10.19737/j.cnki.issn1002-3631.2023.10.002.
[4]王羽尘,马健霄,刘宇航.公路隧道火灾环境人群逃生行为分析及多项Logit建模[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6(12):129-135.
[5] 马剑, 宋卫国, 房志明, 等. 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实验及图像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7(3):110-115.
[6]陈文河. 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011/d.cnki.gdbsu.2022.001629.
[7]张友琪. 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提升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1.DOI:10.26989/d.cnki.gdlhu.2020.0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