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
孙锋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锋,. 乡村振兴视角下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467.
摘要:
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近几年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采取措施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但经研究发现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仍存在不少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本文认为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关键在于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大学等多重力量共同参与,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与改革创新,统筹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推进驻地高校与当地义务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农村义务教育;现实困境
DOI:10.12721/ccn.2021.157467
基金资助:本文为2019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9-ZZ-66)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要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融为一体。”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义务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并统一实施的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且必须接受的教育,是由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菏泽市2018年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确保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但我国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存在很大差距,菏泽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教育发展不均衡尤为严重,迫切需要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及城乡教育事实上的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进而推进社会公平,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一、乡村振兴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梳理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去研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首先要梳理与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乡村振兴的实现要以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育。教育在为乡村建设与发展中起着提供人才支撑、传承乡村文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要义之一,也是衡量乡村振兴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必须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让农村广大适龄儿童少年享受更多优质的、公平的义务教育。可以说,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就难以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以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真正实现。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本质上就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可以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途径之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持久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理念、方法、过程和结果上存在诸多联系与一致,我们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度融合与贯彻,有利于其二者的更好实现。

二、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菏泽地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探索

近年来,菏泽市加快补齐中小学大班额等教育领域短板,通过消解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均衡优化教育资源、配强乡村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1.坚持完善教育基础保障,不断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根据国家与山东省要求实施“全面改薄”和“薄改提升”工程,菏泽市提出要使城乡所有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努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特大班额的问题。加快布局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菏泽市利用城市扩张建设和城区棚改的契机,同步报批、建设、交付使用新学校,以期解决学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开展了“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依托城郊或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送教助教活动。

2.坚持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2017年,菏泽市各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实施中小学校内涵式、特色化转型与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学校。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按照“划片、就近、免试”的原则入学,不断完善学区划分。

3.坚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发展“软实力”。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加大教师补充力度,2016年以来每年招录新教师近4000名,基本上实现了“有编即补”,努力解决教师所存在的结构性缺员、师资不足等问题。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高职称评定向中小学倾斜。取消公办普通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继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成长,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努力实现专家化办学。完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及教师交流机制,统筹调配区域内教师资源,努力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化。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生活保障,加快实施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建设,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这些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使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缩小了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为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菏泽地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依然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得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要下大力气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着力改变乡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菏泽由于地理位置及主客观原因,经济发展相对于省内其他地方仍相对落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城乡间的义务教育还存在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较大的差距。“菏泽市义务教育规模占据山东省12%左右,80%左右在农村”2,所以持续推进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任务仍十分重要。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3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导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很多困境,本文通过深入实地、访谈调查、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等得出当下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还是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菏泽地区城镇的学校凭借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乡村生源的学生,从而导致乡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日益衰落,最终导致城乡间义务教育差距实质上的拉大。下面从城乡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来详细分析。

1.菏泽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虽有提高但仍偏低,生均经费相较城区也稍显不足。

近年来菏泽市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例如2019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46.68亿元,比2018年增长12.8%,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要实现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18.41亿元,占到了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73%,要想继续推进实现“全面改薄”的目标单靠菏泽市自身财政不太能够实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的城乡间教育基础设施差距过大,仍是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从生均经费来看,2019年全市普通小学为5708.1元,比2018年的5355.42元增长6.59%。其中,农村为5558.36元,比2018年的5223.38元增长6.41%;全市普通初中为9322.09元,比上年的8567.61元增长8.81%。其中,农村为9442.36元,比2018年的8544.72元增长10.51%。农村中小学生生均经费都有了较高的提高,但是跟城区相比仍然存在差异,这就必然导致菏泽市城乡义务教育占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菏泽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办学条件差距仍较大阻碍乡村振兴的实现

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软硬件的建设与提升,而软件硬件的建设与提升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目前菏泽地区城乡间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导致城乡间办学条件的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看,菏泽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硬件建设与提升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仍与城区义务教育的硬件建设与提升仍有差距,同时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对硬件加大建设与提升的同时却忽视了软件的建设与提升,导致软硬件建设不同步,最终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区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出相对滞后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菏泽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就是域内各县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区义务教育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开始紧张,入学难、择校、班级大班额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义务教育各自突出的问题最终阻碍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3.菏泽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失衡现象仍然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义务教育是否能够较早实现均衡发展,关键就要看是否能够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4菏泽地区最近几年为了解决大班额问题,每年面向社会招录3000多名教师,其中一半以上补充到了农村地区学校,这就导致菏泽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年龄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性别上男女教师性别失衡,女教师偏多;学科上主科教师多于副科教师,甚至出现“身兼数科”的教师;学历层次上虽然近几年补充了大量本专科教工,但农村地区教师学历总体上还是比城区教师学历偏低;专业职称上近几年虽采取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但由于农村地区教师本身基础不足,农村教师专业职称仍然明显低于城区学校教师。

三、乡村振兴视角下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路径分析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也意味着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的高低;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以城乡间的高度融合发展为基础,这就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内容与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5。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关键在于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从教育系统内到教育系统外,政府、学校、教师、大学等多重力量相互交织,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均衡发展路径。

(一)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哲学上说,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的实施都需要转变原有认知,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切实贯彻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乃至乡村振兴理念,这样才能有利于科学、高效的做出决策并实施。加快发展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仍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广大农民的福祉密切相关,它决定着菏泽地区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这就要求菏泽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置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必须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着眼教育公平,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二)着力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与改革创新

应对当前变局,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与改革可以尝试建立教育的内、外循环机制。“内循环”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推进学校创新与改革,继续大力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要更有针对性,通过给予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在资金、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以期尽快提升其办学整体水平,进而达到缩小校际差距的目标。“外循环”我们可以引入外部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编织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网络。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引导城区中小学与扶贫重点村的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联建共建,鼓励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城乡结合部、教育薄弱地区优先辐射,全面启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

(三)统筹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

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要从教师资源配置入手。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想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就需要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问题。采取多种方式统筹调配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作用,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进一步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严格程序,制定奖惩制度。着力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交流、挂职、托管等形式加快农村教师的成长与提高。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域内交流,制度化、常态化,统筹推进优化师资均衡配置,使交流真正做到实处,从而达到提高与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目的。

(四)推进驻地高校与当地义务教育深度融合

菏泽地区结合实际情况,从校地融合着手,不断增进当地义务教育与驻地高校的粘合度,助力全域教育发展。比如可以尝试依托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提升与菏泽地区义务教育的融合度,推动高校资源社会化、公共化,努力实现校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对接与融合,实现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融文化,在特色办学、教师发展、教学提升、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互利共赢。

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只有真正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不断推进菏泽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最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纪德奎.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研究,2018(7):80

[2]秦美青.菏泽市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考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1):21

[3]贺民、杨公安.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再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41

[4]彭培.菏泽市教师队伍建设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2014(03):11

[5]杜育红,杨小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8

作者简介:孙锋( 1986 -),男, 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及高等教育学研究。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