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和1.5T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秦笑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秦笑天 ,. 16排螺旋CT和1.5T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 诊断医学,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01.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本院行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T组与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关键词: 螺旋CT磁共振成像小肝癌
DOI:10.12721/ccn.2022.157101
基金资助:

目前来说临床上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多采取螺旋CT或磁共振成像(MRI)的检查方法, 为了对比此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 此次研究特选择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影像科行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本院行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为CT组, 共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在26~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2.3±1.6)岁;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30例患者为MRI组,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在27~6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3.8±1.9)岁。6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或手术切除证实为肝癌。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CT组患者:使用GE Lightspeed 16 ProVCT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有56个病灶。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首先对其进行平扫检查, 设备参数为120 kV, 160 mA, 矩阵512×512, 层厚为8 mm。扫描的范围为膈顶处至肝脏的下缘部位,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过患者的左前臂取静脉注入的方式, 碘普罗胺为造影剂。全部扫描完成之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相关处理。MRI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 T超导MRI系统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58个病灶。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 常规的扫描序列主要有T1WI/WATS(TR 250~350 S, TE 5.1~7 ms)等。层厚为5 mm, 层间距为10 mm。经患者的肘静脉处注入, 选择碘普罗胺为造影剂, 用量为100 ml, 速率为每秒2.0~3.0 ml[1]。 
2 结果 
CT组与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小肝癌的单个癌结节直径均在3 cm以下, 且多个癌结节数目在2个以内, 其直径总和亦在3 cm以内。小肝癌的临床疗效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够对病症早发现早治疗, 所以说小肝癌的确诊率就成为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2]。 
使用螺旋CT进行平扫时可见患者病灶一般呈现为低密度灶, 且直径在1 cm以下的病灶密度较为均匀。现阶段来说螺旋CT大都使用容积式扫描方式而且有较快的扫描速度, 患者只需一次气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肝扫描, 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漏诊率, 并且避免了可能因呼吸运动引发的伪影及层面跳动, 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小肝癌MRI检查T1WI可呈低或高信号, T2WI信号略高, T2WI信号为中低密度, 而T2WI呈高信号正是小肝癌的特征性改变。血供在小肝癌的发生及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其改变可知小肝癌的大体状况, 一般来说正常的肝组织有四分之一的血供来自肝动脉, 其余四分之三来自门静脉, 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显示病灶动脉血供的变化情况[3]。 
因为螺旋CT为可连续性的容积式扫描, 具有速度快且可覆盖面积大的有点, 同时配以多期增强技术, 就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小肝癌的一些不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随着医学技术的推广, 此种方法也逐步被医学界及患者所接受, 成为了临床诊断小肝癌的首要方法。但是近年来MRI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此种方法具有成像速度快且对比噪声高、运动伪影少等许多优点, 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多层成像, MRI也渐渐的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中, 且优势逐渐显现。本次的研究组显示, CT组患者及MRI患者采用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检查时, 对于小肝癌的诊出率分别达到了91.08%及91.38%, 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通过此次研究作者认为在经济以及成像速度方面相比较, 螺旋CT增强检查能够较好的提高小肝癌患者病灶的检出率, 而且能够提高对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为临床操作提供有效借鉴。因此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独建库.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2013,42(4):393-394. 
[2] 李伟东.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1):146-147. 
[3] 张建国.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基层医药, 2011,18(10):1354-135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