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央在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由于地域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环境和原始状态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大兴安岭地区林多地广,造就了不同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乡村文化建设由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成体系,在产业转型出现低收入群体后,从维持温饱到摆脱贫困的过程中重点都放在怎样直接提高收入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上,乡村文化建设就成了被遗忘和难点问题,当前随着贫困乡摆脱绝对贫困的束缚,凸显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一个村屯通过建设一个适合的文化系统,能够在农副产品销售、乡村文化旅游、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起到辅助振兴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载体进行有效承载,任何文化都需要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乡村文化的载体就是确立适合自己特征的具体内涵,没有自己的特征就会使乡村文化建设趋向扁平化、大众化,没有独到的文化特点,也不易在短缺内形成有效的认知度。
由于传统文化具有复杂性每一类文化存在的空间、呈现的形式都不尽相同。研究找到适合地域特点的文化发展方向和形式也就变得十分重要,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寒地,一年不到五个月的农作物生长期,在大部分时期都寒冷的冬季生活条件下,造就了独特的北方文化、冰雪文化,有特点的冰雪文化形式和载体更容易适应,即服水土又接地气,能够更好的融合、衔接到大兴安岭地区乡村振兴事业上来。
一、创新冰雪绘画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承载大兴安岭冰雪文化精神。
传统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中央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北方林区乡村特点,寻找确立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通过适合特点突出、旗帜鲜明的将新文化、新理念的实际载体引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比较有着鲜明大兴安岭原创特点的“云脉泼墨冰雪画”作为原创画种,是在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2012年产生的民间原创美术绘画形式,非外传入或模仿,具有独创性,由民间绘画爱好者陈战于2012年首创,距今9年,是创始人严格遵循传统国画材料、技法基础上独创的,具有大兴安岭独特地域特点的新冰雪绘画,是区别于黑龙江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宣纸反面矾水冰雪画的一种创新冰雪画种,现已经在黑龙江冰雪国画种类中与于志学冰雪画并列成为黑龙江冰雪画,逐渐被外界关注和认可,由于特征鲜明,具有独创性、传承性等特点已经被创始人向市县文体旅游局申请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未来或成为新林区乡村文化一个新名片。把“冰雪画”落户乡村,把画室建在田间地头,增加技术的源头供给,突破创新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结合瓶颈,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手把手传授技术,将载体教授给农民,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让农民掌握绘画技法,用画笔把自己对未来向往与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切身感受描绘出来,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能够将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有助于将农耕文化通过绘画世代传递,这个过程能够强化农民的家庭责任,维护土地的责任、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统。只有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生活才有助于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鼓励和尊重农民的创造,有了一个明白人就会有更多明白人,将绘画与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结合、展示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结合基层生活后提炼出的优秀文化作品,更能成为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自身文化特点为原则。以画养德、以画养性,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将艺术融进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营造人在画外,情在画中的文化氛围,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用艺术绘画助力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二、创新冰雪绘画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直接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创新冰雪绘画能够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完善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绘画作品融入乡村空间,在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中体现。这种带有明显绘画因素的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丰富了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关材料的加工和制作是对手工劳作的延续与更新、传统种植向手工艺转化、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新的工艺技术带来新种养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农业生产方式,之间有效循环缺少文化发展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共同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三、创新冰雪绘画要在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程发挥作用。
在将创新冰雪绘画作为一项载体发展中,建立健全保持成果的长效机制,要在巩固和稳步提升,将输血为造血,实施跟踪培训和长期支持,提高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农民还不知道需要什么的时候,让农民找到依靠,让创新成果和新文化理念在农村扎根,农民从“靠天吃饭”到“文化兴农”,达到发展可持续,真正让文化催生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乡村文化,打造出一个个响当当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既要有现实的紧迫感,也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当作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要经历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寻找和遵循乡村发展建设规律,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要谋定后动,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心、攻坚克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陈战 浅谈大兴安岭云脉泼墨冰雪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祖国》2019第6期。
(2)陈战 大兴安岭冰雪绘画与场镇旅游项目建设 《中国文艺家》 2019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