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项海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项海军 ,.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诊断医学,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016.
摘要: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16排螺旋CT;X线;诊断
DOI:10.12721/ccn.2023.157016
基金资助: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在外力因素作用下,腰椎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致神经根相连部位受到刺激、压迫,患者出现一系列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肢麻木、疼痛等,早期诊断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1]。基于此,本研究就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55.27±3.84)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7±0.38)年。观察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55.21±3.89)岁;病程11个月-3年,平均(1.61±0.35)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②均出现腰部活动受限;③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2)排除标准:①精神疾患;②恶性肿瘤类患者;③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腰椎X线:患者取侧卧位,将双腿并拢向前稍微屈曲,摄取标准正侧位片。

1.3.2 观察组 16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昆仑520,扫描参数设置:电压 120kV,FOV:250mm,电流 175mAs,矩阵 768×768,调整扫描角度,设定层厚3mm,螺距设置1.0,患者垫高臀部,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扫描自T12椎体椎弓下缘至椎体中段进行连续容积扫描,在轴位扫描之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得到矢状面及冠状面重建图像。根据软组织窗作为标准对腰椎突出位置、突出程度、周围组织等进行观察。

1.4 观察指标 所有影像学图像均由我院影像科2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单独阅片,意见不一时,经会诊得出最终结果,评估X线、16排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X线、16排螺旋CT诊断结果对比n(%)

4.png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为腰痛,部分伴臀部疼痛,对典型患者的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多无困难。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可提前诊断准确率,与X线相比,更具代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是一种光子,诊断上使用的X线波长为0.08-0.31埃,医学上常用X线检查作为辅助检查方法之一。X线片可客观作为长期记录保存,患者在复查时可作比较,随时进行研究,受检部结构于X线下显示较清晰。X线片可作为间接提示,X线下有时可见退行性改变,如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X线平片是无法直接反映患者椎间盘突出是否存在的情况,部分患者可反映出脊柱偏斜、侧凸[2]。CT又叫计算机电子断层扫描,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是利用探测器(灵敏度极高)、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精确准直),共同围绕患者某一部位作断面扫描,CT的特点有扫描时间较快,图像较清晰等。患者自身情况不同,对X线吸收、透过率也不同,予以CT对患者受检部进行极高灵敏度的测量,将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摄下患者被检部位断面图像、立体图像,进而分析患者该细小部位的病变[3]。而16排螺旋CT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全身通用型CT检查设备,扫描层厚为0.625或1.25mm,可进行横断、冠状、矢状及任意面的图象重建,真正的容积采集且空间图像分辨率高。CT球管旋转一周0.5s,旋转一次可获得16层图像,普通扫描一个部位时间为7-10s,通过调节重建阈值,可逐层显示软组织和骨性结构,由于薄层快速扫描,可清晰显示血管结构和病变;长轴方向的大覆盖范围,一次闭气完成扫描,并能重建出高质量的图象[4]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可提前诊断准确率,与X线相比,更具代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彭智愚,孔清泉.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诊断和内镜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8(02):132-136.

[2]周乾坤,牛国旗,刘路坦,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与X线片测量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11):1136-1139.

[3]邓志勤,邓睿,吴勇胜.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2):19-20.

[4]段淼.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2):47-4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