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几年,国内配电网开始通过对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地向着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配电网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体量开始不断增大,这便强调必须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对这些数据信息开展全面深入的分析工作,从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配电网的调控提供参考和支持,进而切实保证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稳定的电力服务。
一、概述
(一)大数据管理技术概念
对于大数据管理技术来讲,其又可以简称为“大数据”,主要指的是在某个时间范围当中,借助常规的软件工具难以有效地开展捕捉以及管理工作的一种数据集合。在实际对大数据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新的处理模式方可提取其中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而做出更精准、合理以及有效的决策[1]。
(二)大数据技术对配电网运行可靠性的意义
1、能够为管理有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我国的配电网系统来讲,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本身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属于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所以为了保证配电网其运行的经济性还有可靠性,便必须要在两个性质间有效地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确保其能够达到共赢的目的。站在配电网运行管理角度来进行分析,为了能够实现安全、可靠以及经济还有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实际运行性能最佳,便需要对各方面都制定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决策方案,而对于这些方案的制定来讲,都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除此之外,为了切实保证配电网整体效益实现最大化,所有的决策方案还要能够进行有机结合,而这一点也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以此确保各个方面的决策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可以形成足够平衡的优质局面[2]。
2、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近几年,在国内配电网络持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配电网的实际建设规模开始不断增加,这也导致配电网络系统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运行数据信息、用户数据信息还有设备管理数据信息和一系列安全管理数据信息等开始迅猛增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相关工作人员采集以及筛选和分析、处理这些数据信息的工作难度,如此不但影响了配电网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还容易引发数据分析或者是采集全面性、真实性不足的问题,进而对供电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和限制作用。而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合理运用,则能够对配电网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开展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采集、分析以及处理工作,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量,有助于提高配电网运行管理效率以及质量。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配电网运行可靠性对策
(一)优化系统结构
为了能够提升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确保电力配电网结构方面的规划更加合理以及科学,有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配电网设备方案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实现系统结构的有效优化[3]。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了避免由于电力配网设计不合理而引发的电力负荷转移问题,应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当地用电方面的历史数据信息、工业数据信息、经济数据信息以及市政数据信息还有环境数据信息等开展收集和分析工作,以此判断电力负荷情况,同时根据城市发展方面的总体布局还有产业发展情况或者是未来发展趋势等,不断地建立健全电力配网运行方面的具体方案,以此持续地增强配电供电能力,从而切实保证电力配电网运行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2、进一步提升配电网自动化发展的改造以及建设速度,借助一些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设备来有效地替换使用期即将到限的相应设备,同时对旧的开关站进行改造,在相应的终端配电站当中合理地安装状态监测以及数据采集系统,以此达到对系统运行进行自动化监测的目的,再借助通信技术有效地将一系列故障信息数据实时发送到相应的监控中心,然后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故障数据的分析工作,从而对故障开展判断以及隔离工作,并且及时针对系统实际运行状态做出调整,进一步减少系统停电的时间。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状态检修以及在线监测还有红外测温等一系列措施来开展系统故障点方面的寻找工作,以此快速地开展非故障区域方面的隔离工作,从而确保系统可以持续稳定正常的供电。
(二)借助大数据指导配电网运行
大数据技术可借助使用智能采集终端设备来有效地获取整个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然后再对这些数据信息开展系统的分析以及处理工作,从而达到对电网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再将大数据分析以及电力系统模型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对电网开展诊断、优化还有预测工作,从而为电网安全、可靠以及经济运行有效提供充足保障。如:借助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能够掌握配电网现阶段的运行情况、相应轻载区域或者是重载区域的实际状态,并且能够结合负荷变化情况来对整个区域当中的负载率变化情况做出预判,再借助对配电网接线以及运行方式的深入分析,来及时合理地调整网络的具体运行方式;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天气数据开展分布式能源实际出力曲线方面的预测工作,再根据负荷预测曲线,开展网络结构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当中一系列负荷之间的互补性分析工作,能够得到配电网方面的实时接纳分布式能源的相应方案。此外还能够模拟编制配电网当中重载区域产生扰动问题后网络运行方式的相关调整预案,这样能够帮助调度人员提前做好相关应对措施的准备工作。
(三)提高设备检测水平
首先,可借助配电网当中的相应数据监测以及采集系统,来有效地收集表征网络实际运行状态方面的数据信息,一般可分为电气量数据以及非电气量数据信息,前者主要包括电压、电流以及有无功还有负载率等,后者主要包括局部区域当中的运行环境温度以及湿度还有噪声等。借助这些数据信息开展算法设计工作,以此判断网络目前的运行状态并开展排序工作;根据历史运行数据信息对配电网运行状态开展排序划分,针对一些运行状态相对较差的区域应该排除是因为外部运行因素引起或者是因为配电设备等一系列网络自身因素引起。
其次,借助收集到的一系列设备数据信息,开展设备运行状态方面的诊断工作,以此明确好具体的检修模式。相较于状态检修来讲,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的设备运行状态检测工作,往往更全面,实际评估输入的一系列底层基础数据也会更丰富,获得的评估结果通常更加合理以及可靠,有助于提高检修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配电网本身属于电力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其是否可以实现稳定可靠的运行,能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人们的用电质量安全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针对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提升配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策略做出了深入分析,以此助推电力行业不断向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义荣,张伟伟,陈春霞.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配电网运行可靠性研究[J]. 通信电源技术,2022,39(8):159-161.
[2] 徐艳春,王格,孙思涵,等. 基于改进广义极大似然估计的配电网状态估计方法[J]. 南方电网技术,2022,16(6):23-32.
[3] 彭和平,莫文雄,王勇,等. 基于配电大数据的配电网故障停电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21,19(8):61-68.
作者简介:宫梓源(1993.10-),男,汉族,天津,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配电运检、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