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红色的国家,更是一个红色的民族。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中极其重要的资源和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就成了一个现实而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红色历史,这种亲切感也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高中历史融入红色乡土文化育人现状
为进一步推动本项目的开展,全面了解张家口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现实状况,本项目拟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师生为对象,开展相关的调研,收集资料,分析与反思,形成对张家口地区“红色乡”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体系化认识,为深入了解中学“红色乡”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现实状况奠定基础。
虽然,红色乡土文化的认知、兴趣和重视程度受不同的个体因素(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课时、成长经历、教学水平、历史学科素养等)的影响,但是,高考导向、学校模式和平台资源、学生生源和发展状况、社会支持和实践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培养“家国情怀”、“红色地方文化”、“历史教学”、“个人职业倾向”等方面,老师们的认知、兴趣、理解、满意度和意愿都很小,这表明这些方面所体现出的问题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二是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国家和民族情感的培育。
其次,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老师的因素,使我们了解到,在中学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地方红色文化,是很少能够接触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尽量使用我们周围的一切可以使用的东西来开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但是,我们也能看出,同学们因为不懂而产生了好奇心,因为好奇心而产生了兴趣,因为有了兴趣而愿意去学习,去理解,特别是张家口是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这就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机会,恰当地运用这种激情,来提升我们的参与程度和活动的积极性,这正是我们所急需的。
事实是学生在以前的历史学习中也接触过一些红色乡土文化,但是不够系统或不成体系,或者就是缺乏开展红色乡土文化活动的实践条件,比如学习进度紧张,学习压力太大,即使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但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还是愿意接受学习更多的‘红色乡土文化’,尤其是实践活动,愿意参与的达到91%,只有个别学生表示有浪费时间等顾虑。
通过对师生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个人均认为,在教学环节内外融入张家口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及其用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机会较少,这与学生对张家口红色乡土文化的兴趣度与了解度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师生对家国情怀培养的认可度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张家口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运用度之间也有巨大落差,这些现象既为教师将张家口红色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可行性提供了必要的事实依据和巨大空间,也为分析其产生的因素或原因并思考针对性的破解之道提出了必要而急迫的要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红色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
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而言,利用“红色地方”教材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够充分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执行,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于老师而言,以切实可行的方法把红色乡土文化与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老师更好地认识、理解红色乡土史,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转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使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于学生而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来说,他说:“他们从对家庭、学校和家乡的热爱的情感,逐步向对更深层的社会联系的理解和对家乡的理解,逐步形成了对家乡的理解。”将当地的红色文化与本地教材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和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家、国之情。学生能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本区域的红色历史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复兴民族的使命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红色乡土文化的育人研究策略
(一)家国乡土情怀素养的培养
家国乡土之情,并不是简单的练习就可以做到的,还必须要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去理解,我们的历史并不是没有灵魂的,它还是一个鲜活的人,它还拥有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拥有着鲜活的生命。怎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到这一点?陶行知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他曾提出“生命教育”,主张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在进行历史教育时,应尽量避免这种“生命”的趋势,以免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过于脱离于学生的个人生活。如果没有经过生活的整合和内化,而仅仅将其当作纯粹的信息码存储在自己的记忆中,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呢?那么,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所成长和生活的地方,就是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地方,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与红色革命有关的地方历史,是他们自幼耳濡目染的地方。因此,他们对这里的地方,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整合红色地方性文化资源,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家国情怀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二)新高考教育改革
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意义日益突出。在新的高考试题的指导下,在新的高考试题的指导下,以当地的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河北省的历史考试中,应该更加努力的将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中学历史教育之中。以上述构思为基础,在进行教学实验的时候,抛弃了将红色地方性文化与教学相融合的刻意化和教条化的做法。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将红色地方性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将其转化成整体,将其与局部相结合,进行分层渗透,将其贯穿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家国情感和乡土情感进行培育。
四、结论
总之,要紧紧围绕着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定,让同学们感受到党的决定的新颖性和重要意义,让同学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与党的决定相统一,做到“两个维护”,这就需要将传统的红色传统与中学的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同学们从心里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从而找到一种与目前国家、政策相匹配,并且能够持续、多条地进行下去的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焦庆.乡土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整合的实施办法[J].文理导航,2017(25):1.
[2]靳玉仓.构建有家国情怀和学科思维品质的历史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5):56-59.
[3]倪演.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