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驾驶是运输业的关键步骤,其安全性关系到运输人员人身安全及运输货物的物品安全,所以,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要求,以尽可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汽车安全驾驶,不仅受到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能,也与驾驶员的安全操控有着密切关系。增加驾驶员的主动安全意识,可有效降低行车风险。因此,了解车辆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和驾驶员的主观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可将安全隐患遏制于萌芽中,最大限度的保障行车安全。
1汽车驾驶员对主动安全性因素的辨识
主动安全性因素的辨识,主要为对危险的感知、危机意识和事故概率。在危险感知上,需要驾驶员有着充分的个体主观意识,能站在客观角度准确判断风险焦虑、事故损害等危险因素,对整体驾驶风险指标作出准确的评价。如果司机没有足够的主动安全意识,不能有效识别容易导致事故的高危因子,或者带着不良情绪行车,以及对承担交通事故责任的担心等,都会影响到行车安全。这就需要运用各项指标来评价司机的生理、心理状态,判断司机对危险的感知能力。不同司机在面对同样的驾驶危险时,因危险感知能力不同,会在实际驾驶中有不同表现,导致最终出现事故的概率并不同[1]。行车时,驾驶员可通过合理调整自身的驾驶意识、行为,可提高对危险的主动辨识能力,转化危险因子,加强行车的主动安全性。驾驶危险系数是安全驾驶的核心指标,若在正确范围外,会有较大概率发生事故,可见,驾驶风险和事故概率呈正比。仅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两者间无明显关联,这就意味着驾驶主观安全性因素辨识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有着较大的变化几率。当驾驶员危机意识较强,会主动去鉴别影响到驾驶安全性的各类因素,分别作出相应的规避。一般来说,随着驾驶持续时间增加,危险意识也会不断加强,应对经验会更加丰富。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上、同时有着多年驾龄、丰富经验的驾驶员,并有过一些事故经历者,对危险感知的能力较强,更容易针对安全行车高危因子进行主动预防,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行车安全、可靠性也会相对有所提升。
2汽车驾驶员主动安全性因素分析
在驾驶员主动安全性因素方面,主要分为驾驶员和车辆两个方面。驾驶员因素,主要是指驾驶员应熟练、全面、正确的掌握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的操控方式和应用情况,以便于较好的应对行车中的突发状况主动规避汽车事故风险。如ABS防抱死系统,能实现最短距离内的制动,并能防止严重的侧滑和甩尾等不良现象。但在启动该系统时,驾驶员应用最大力气踩制动踏板,以确保ABS系统能立即启动并发挥相应的作用,若驾驶员未能做到一次性制动操控,将无法完全启动该系统并直接影响到制动效果。尤其是当女性司机穿高跟鞋情况下,一般很难做到紧急状况下踩死制动踏板,非常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驾驶员应转变驾驶观念,注重纠正错误的驾驶习惯,以确保这些有助于行车安全的辅助系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车辆因素,主要是指优化车辆操作性能,可有利于减少驾驶员误操作的现象。如汽车稳定控制系统VSC,不仅能增加汽车驾驶的稳定性,为车辆使用者提供舒适的驾驶和乘坐体验,也能有效防止驾驶员的误操作行为[2]。当车辆在高速行使时,一旦驾驶员操作失误,很容易引起车辆转向速度过大,进而引发侧翻事故。而VSC系统的使用,可协助预控管理,增加行车的稳定性,当系统监测到侧翻风险较高时,可立即自动调节油门以控制输出转矩,减少转向速度,防止转向速度过大而导致的相关事故风险。
3提高汽车驾驶员主动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3.1做好驾驶安全教育
行车安全相关部门需加强对驾驶员在行车安全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安全意识,做到主动规避高危因子,并提升主动安全驾驶的水平及对风险处理的能力。需加强对转向操作的培训,增加驾驶员在侧翻、侧滑等不良问题上的危险体验,让他们对行车转向操作更加谨慎,并主动规避侧翻、甩尾、侧滑等安全事故。开展紧急制动操作培训,帮助驾驶员充分掌握车辆紧急制动的安全距离,防止在需要突发事故时,驾驶员因仅靠自身经验、未能准确识别两车间安全距离而发生的追尾事故。积极引导驾驶员对自己的操作流程进行反思,发现驾驶盲点,认识到驾驶盲点引起的不良风险,主动自行纠正,努力消除相关事故的发生,防止因此而导致的人、物伤害。经过上述教育,驾驶员应提高风险意识,识别自身在日常行车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如不系安全带、开车看手机、接电话、不主动会灯操作等,在今后的驾驶活动中主动纠正。行车前,驾驶员应做好准备工作,调整合适的驾驶姿势,调整后视镜角度等,这样,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立即开展极限操作,最终规避相关风险。由于不同类型车辆均存在限定的行驶范围,若驾驶员未能掌握这个范围,如驾驶跑车进行极限越野等,必然容易导致严重的事故。所以,驾驶员需充分了解汽车特性,防止不规范的随意驾驶,做到对车辆的合理使用。
3.2提高车辆安全管理
车辆本身即存在一定的潜在安全因子,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可能会产生一定磨损,增加这种安全隐患。一般来说,车辆轮胎上的花纹较大较深,可增加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其制动性能,而在长期使用汽车后,这些花纹逐渐被磨平,防滑性会明显下降,可能引发侧滑、甩尾等安全事故。这时,若驾驶员没有进行主动控制,如及时更换新轮胎、定期车辆检修等,会降低驾驶安全性。为提高驾驶的舒适度和便捷度,汽车内部都会装有大量电子设备,不少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习惯打开车载广播,甚至打开视频设备,这种情况下,驾驶员的听力、视力受到明显干扰,无法集中在前方路段上,非常容易诱发车辆事故。为提高行车安全,设计电子播放系统时,应与汽车行使联动,即只有在非行驶状态下才可播放,以消除这种干扰。
3.3引入各类先进技术
此外,在车辆设计时,还可引入各类先进技术,来帮助驾驶员降低安全风险。可引入信息传递技术,帮助驾驶员操控汽车行进中多方面收集信息,通过相应的处理其进行处理,一方面为车辆地盘电子综合控制装置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传递给驾驶员,提高驾驶员处理状况的效率[3]。车辆地盘电子综合控制技术属于安全核心技术,可实现人、车、环境的交流,提高这个闭环系统中各主体的协调性和匹配性,进一步降低行车风险。
总之,行车过程中,其安全性主要受到驾驶员主动安全因素影响。应从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车辆安全管理及引入先进技术等着手,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预防能力,最终促进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尘帅,王吉忠,张西龙,等. 面向车辆纵向动力学控制的制动意图识别综述[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9,4002:105-111.
[2]李海青,赵又群,臧利国. 汽车高速紧急避障路径跟踪与主动防侧翻控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5107:135-143+153.
[3]李磊,严敏,王涛,等. 基于 TPB 的疲劳对汽车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影响[J]. 西安科 技大学学报,2019,03(06):97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