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行业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起智能电网,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完善智能化的电网体系,合理地应用电力设计技术,提高电网运营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电网运营的效率。所以电力企业要给予电力设计技术应用高度的重视,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电网设计和作业,充分发挥出电力设计技术的作用,推动电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智能电网及其优势
(一)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的物理电网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信息化技术和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等,增强电网的互动性、兼容性和生态性,并且可以和用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交互关系,更好地了解到用户的用电服务的需求。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数据,使得传统的电力网络的运行更加安全,并且在各方面都降低了对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节约的目标,用较低的成本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设备效益。所以有关部门要给予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运用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智能电网的优势
一是增加了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电网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对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评估,当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地向工作人员进行汇报,并开始自我隔离和安全处理的工作。因此电力企业不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电网进行检查和监控,从而保证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工作需要。由于智能电网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所以可以实现对市面上不同中大型电厂的电力生产要求还可以不断地增加分布式电源,满足当地的电力需求,应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这也更加符合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人们的用电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是节省社会资源。因为智能电网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实现了对资源的合理计算和使用,因此和传统的电网相比,更加节省社会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国电能的利用效率,实现了电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能电网的性能
(一)节能性
权威数据显示,智能电网在每年的供电过程中可以节省十分之一以上的电能。因此智能电网具有很强的节能性,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能的过度损耗,提高了社会电能的利用率。电力企业利用电力设计技术搭建起智能电网,对电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协调输电和配电。智能电网以高压输电的方式对电流进行分流传送,可以有效地降低在运输过程中的电力的损耗,并且控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现代智能电网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和用户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及时地了解市场用户对于电力服务的要求,充分地了解用户的体验反馈,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建议不断更新和升级智能电网,提高电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社会中资源紧张的局面。
(二)兼容性
智能电网还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使得智能电网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从东部沿海发达的经济地区再到西部地区,都可以实现电力服务的信息化和技术化。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西部地区的智能电网建设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并且租用的电荷也偏小,电力很难得到有效地利用,这样就造成了西部地区资源的浪费,并且也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稳定发展。并且西部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风力发电的模式受外界自然风力的影响较大,难以实现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如果建立起智能电网,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调节电流和电力,提高电力的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智能电网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产物,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电力行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互动性
通过电力设计技术可以增加智能电网的互动性,实现通信、管理和信息的统一,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使用电力时的体验,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提高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并且智能电网的建设也帮助用户掌握更多的电力信息,比如最新的电费价格、电力的资信等信息,电力公司也可以通过智能电网的系统来掌握用户的相关信息,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智能电网服务的系统,提升用户对于电力供应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自愈性
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突发的安全事故,影响到电力传输整体的安全性和效率。所以智能电网的搭建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愈性,自主地感知运输过程中出现异常的部分,发出预警并通知管理人员采取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且如果电网已经出现了故障,智能电网可以依据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自我隔离和自我恢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断电的情况,保证了用户用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
(一)信息收集处理技术
信息收集处理技术是指电力企业的设计技术人员根据企业的电网和电量进行设计规划,重新考虑电流、电能以及频量等信息,实现电压的二次信号转变,并且可以及时地对电网运行状态下产生的各种故障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了用电服务的质量。并且还可以在运行的过程中收集很多参数,为之后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利的支撑。信息收集处理技术可以帮助实现对智能电网运行状态中各种数据的收集,还可以将有效的数据进行存储,使得数据交换工作可以正常地开展。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管理,帮助电力企业提升对故障的排查和恢复能力。
(二)能源转换技术
随着低碳绿色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能源转换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该项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将是实现大规模的并网以及光伏发电等,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电力供应。但是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转换能力较弱,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加强相关领域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号召专业人员和高校加大能源转换技术的研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转换效率,提高并网技术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实现对电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三)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这项技术是指电流具有很强的无感抗、无同步问题等优势,可以实现大功率的远距离电力的传送。这项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架空线以及海底电缆等远距离传输电能的工作中。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多是采用交流电的方式进行供电。但是智能电网需要充分地发挥直流输电技术的作用,借助一些元件和设备来满足一定距离下的直流输电任务,方便人们的生活。
总结
综上,如果电力企业想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智能电网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电力设计技术的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凯, 许聪.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阐述与探究[J]. 电力设备管理, 2022(000-011).
[2] 钟宏鸣. 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电力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J]. 通信电源技术, 2021, 38(9):3.
[3] 林志刚.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关键技术研究[J]. 电力设备管理, 2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