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还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和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1. 矿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维护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矿业活动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需求,但也常常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损害,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受损,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这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质量,而且威胁全球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修复、合理利用资源已迫在眉睫。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可使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环境受到的损害,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 基于遥感技术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 地表覆盖变化监测
2.1.1 监测技术及方法
遥感技术对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地表覆盖变化监测。该技术可以通过使用航天器或者飞行器上携带的传感器远距离地获得地球表面信息来提供广泛而持续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对于地表覆盖变化的监测,遥感技术多是通过对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来监测矿区及周围环境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改变。该流程主要由几个步骤组成:获取不同时点遥感影像并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其进行校正,配准,增强等预处理来改善图像的品质与可比性;利用图像分类算法对图像中像素进行分类,得到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如水体,植被和裸土;通过对不同时刻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变化检测技术对地表覆盖变化进行识别与定量。
2.1.2 应用案例分析
将遥感技术运用于实际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本研究以中国的一个大型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数据,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该矿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表覆盖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矿业活动前、后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发现,大范围植被遭到破坏、暴露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在变化检测技术的应用下,研究者们不仅对植被覆盖度下降、裸露土地增多进行定量分析,而且确定由于矿业活动而导致地表温度上升的地区。
2.2 矿区地质灾害监测
2.2.1 监测技术及方法
在矿区地质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也显示出了它无法代替的优越性。通过对遥感卫星采集到的多时相影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矿区及周边区域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进行有效地监测与评价。这个过程包括利用光学遥感图像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特性,结合地面的观测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光学影像为地表特征提供直观的信息,SAR影像由于具有穿透云雾、敏感地表微小变形等特点,尤其适合用于地表变形与运动的监测。通过应用差分干涉SAR(D-InSAR)技术,我们能够准确地测定矿区地表的细微变化,并在早期阶段识别出可能的地质灾害风险。利用时间序列分析还可跟踪地表变形动态变化过程,对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这批遥感数据及其分析成果能够清晰地揭示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矿区地质灾害的有效管理和预防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2.2.2 应用案例分析
矿区地质灾害监测具体实例中遥感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比如在中国一个矿区开展的研究,研究者使用D-InSAR技术来监测矿区及附近区域地表变形。对多时相SAR影像数据进行分析,成功地确定了多个可能发生滑坡、塌陷的地区,而以往地面调查没有完全查明。研究者们进一步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对这些地区地表变形速率及趋势进行细致跟踪,从而为相关预警及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资料。该实例既表明遥感技术对矿区地质灾害监测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又强调该技术对灾害预防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并通过早期识别与监测极大地降低灾害所造成的危害与损失。
2.3 水文水质监测
2.3.1 监测技术及方法
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水文水质监测又是重点工作,遥感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广覆盖解决方案。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在不需要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监测矿区及附近水体水文状况及水质。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同波长光谱信息对水体特性进行分析,例如水体浑浊度,悬浮物质含量和叶绿素a浓度。遥感监测水质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光谱波段及算法获得精确的水体信息。如利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数据可对水体浊度及悬浮颗粒物质量进行估算,同时通过对具体波段吸收特征分析可对水体有机物及叶绿素进行监测。另外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对水体表面温度进行测量,然后对水体热量分布以及水流动态等进行分析。
2.3.2 应用案例分析
水文水质监测应用实例中遥感技术效果已经得到多项研究验证。以中国一个矿区为例,研究者通过对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来监测矿区周边水体水质的变化。通过使用不同频段反射率资料,研究者成功地对水体浊度变化进行评价,并找到与矿山活动有关水质恶化情况。同时监测叶绿素a浓度变化来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本研究通过热红外数据对水体温度进行监测,从而对矿区周边水体热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这些遥感监测结果既为保护矿区水环境提供精确数据支撑,也为制订有效水质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4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监测
2.4.1 监测技术及方法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监测作为矿山环境管理的重要任务,遥感技术对这一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监测可对矿山区域及周边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生态恢复的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进而科学地指导生态修复。遥感技术用于监控植被恢复的主要手段包括使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数据来分析植被指数,例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这些植被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植被覆盖度,生物量以及健康状况等信息,是生态修复效果监测的一个有效指标。将不同时间序列遥感影像与其植被指数进行比较,可直观观测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对生态修复区域恢复程度进行评价。另外遥感技术可与地面调查数据相辅,以增强监测精度与可靠性。
2.4.2 应用案例分析
遥感技术在生态修复和监测领域的应用实例显著展示了其实用性,特别是在一个中国已经封闭的矿区进行的生态恢复工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在该工程中,研究团队通过遥感技术在生态修复实施前后对该区域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分析。他们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并计算了植被指数(如NDVI)来评估植被覆盖率和植被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在生态恢复后,该区域的NDVI值显著增加,直观证明了植被覆盖和生长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此外,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者能够精准识别出植被恢复进展缓慢的具体地区,这为未来的治理措施和干预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这一应用案例不仅展示了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生态恢复中的巨大潜力,也为类似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论指导。
表1:生态修复前后NDVI值的变化
结束语
遥感技术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工具,但同时也面临着精度和应用范围的挑战。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测方法的优化,其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通过跨学科合作和技术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遥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春霞. 遥感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分析[J]. 现代农村科技, 2022, (08): 99-100.
[2]刘东生. 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 (04): 133-134.
[3]吴雪婷. 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金属通报, 2018, (05): 2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