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项:明确选题,定位目标
立项阶段,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明确选题,围绕核心素养,定位项目目标,让选题与目标统整,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后续的项目实操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教师要立足全局视域,综合解析新课标和解读教材内容,提炼核心概念,将其作为项目选题的重点。教师要依据选题,综合考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方面内涵,有针对性地设计富有条理、更为清晰且具象的项目目标。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教师要从专业的角度全面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确定选题。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了解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本课分为了三个子目:第一目讲述秦灭六国;第二目讲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地方郡县制;第三目讲述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三个条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基于教材分析基础,教师应明确本节知识的内核,即秦统一中国为后续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的构成所呈现的政治体制倾向,对后续其他朝代的统一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三节内容的重点可知,秦统一中国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最终形成并得以延续的重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从政治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政治制度的确立能更好地实施巩固统一的措施。基于这一节的核心概念解读基础可以确定项目选题为“论中央集权制度对秦统一中国的影响”,明确项目目标:抓住秦灭六国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从中央集权制度出发分析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分析秦朝确定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理解这一概念;阐述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郡县制之间的关系,了解两个制度实行的方式,并以此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下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认知秦统一中国及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大一统”历史上的意义。
二、践项:设计问题,协同实践
立项之后,学生需要实践项目,展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紧扣项目式学习的内核,基于项目主题及项目内容,合理设计驱动性问题,再逐层分解,构成螺旋式递进的问题链。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任务,适时提供资源支架,指导学生以资源为引线,开展实践任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空间,让学生群体协同实践,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主要聚焦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教师实施项目式学习时,便要有侧重点地设计项目探究主题,避免学生的项目探究内容混乱、缺乏体系。比如,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为探究重点,便可以抓住“民族融合”这一主题,聚焦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交融的知识点,设计富有探究意蕴的驱动性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文物鉴赏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选择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件重要的文物以诠释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你将如何表述呢?”这一驱动性问题具有一定的考究价值,角度新颖,能让学生从文物的角度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以此驱动学生系统地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紧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中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政权,选择代表性文物,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搭建完整的资源支架,让学生有完整的探究空间。具体资源支架为:(1)契丹族建辽,文物图片:镀金高翅冠、辽瓷质鸡冠壶、皮质水囊;(2)党项族建立西夏,文物图片:西夏符牌、阳陵虎符、西夏卖牛契约;(3)女真族建金,文物图片:金朝铁犁镜;(4)蒙古族建元,文物视频:莫高窟六字真言碑。
基于以上支架,教师顺势设计四个探究任务,指向学生以富有条理、逻辑的语言论述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以实现高质量的任务探究。具体任务为:(1)聚焦镀金高翅冠、辽瓷质鸡冠壶、皮质水囊的纹样、形状、材质等,论述这些文物展现辽国人民怎样的生活情态。(2)对比西夏符牌、阳陵虎符的形制,有何特点;西夏卖牛契约又呈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形。(3)聚焦金朝铁犁镜的属性,结合女真族以打猎捕鱼游猎为主的生活情态,分析这一文物暗示女真族迎来了怎样的发展。(4)结合视频中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上的六种文字语言,结合“六字真言”的含义,分析元朝这一刻碑呈现的民族融合特点。
三、展项:呈现成果,积极交互
产品是展现真实学习的载体,是项目式学习中独有的内容。产品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本质是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生成的各类成果。在项目式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明白成果是反映项目组学习探究的价值载体,能充分展现项目组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的想法与思路。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各项目组提供项目成果展示的平台与契机,鼓励项目组自主讲述完成成果的过程,解释成果的内容,全力呈现学生自主总结与反思的过程。
探究“民族融合”这一项目主题后,各个项目组便基于“文物鉴赏”节目表达的要求,结合四个支架中呈现的文物资源,分别探究了辽、夏、金、元等四个朝代中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民族关系交融发展的情况,并完成富有逻辑的分享。教师要给各个项目组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各项目组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担任节目主持人,依据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文物,具体论述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民族关系发展的历程。各项目组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贴合节目属性的方式表达,可通过肢体语言、眼神语言的感染性、亲和性,或是口述语言的客观性、中立性、完整性,以提升表达的效果。各个项目组表达内容的完整性、合理性、逻辑性将直接反映项目探究过程的效度与质量,也能反映学生在每一个任务中多维思考及探究的状况。各项目组在展示成果时,教师也要鼓励其他小组依据该项目组表述的内容交流互动,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由此,成果展示环节便成了学生展开深入探究与分析的平台,能支撑学生于成果展示中持续深化对项目探究内容的认知与分析,有效提升项目式学习效果。
结语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意识理念层面认识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开展价值,优化教学策略,有效实施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持续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 [1]陈勇杰.初中历史跨学科整合教学路径[J].亚太教育,2023,(11).
· [2]梁美琴.结构化视域下的初中历史复习策略[J].亚太教育,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