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教学目标
当前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十分普遍。不同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开展中学英语传统文化教学有利于提升不同文化圈语言学习者文化交际水平,解决不同文化圈学习者的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间的冲突。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因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的文化差异,对人们跨文化交际成效产生影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中国思维表达与生活方式,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育中缺少文化教学必然会加大学习者学习和交流的难度,影响应用语言知识的成效。所以,英语文化教学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顺利交际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减少交际障碍,提升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二、优化文化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所以,教师需结合学生学情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文化教学策略。
其一,重视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传统历史等因素影响,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所特有的思想价值观差异显著。西方人信奉自由,中国人则重视集体精神。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文化背景设置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设置交流会,鼓励学生间沟通交流,双方在交流中了解各自为人处世原则与思维理念,促使学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流水平。与此同时,教师需关注学生心理情况。由于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所以,教师需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疏解其心理情绪,耐心倾听学生倾诉,使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中缓解内心压力[3]。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积极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沟通。此交流模式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于中国的文化思想、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提升其文化素养与语言技能。
其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效率和质量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学校需打造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深刻了解英语,更要充分了解部分国家的生活方式与语言习惯,由此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例如学校可聘请接受专业训练或具有海外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提升教学专业性。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培训,或邀请著名学者来校宣讲,以提升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除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外,教学研究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可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教师广泛研究学术知识,增强教学技能。例如,开展教学技能、教案评比大赛以及相关教研活动,调动教师提升自身的积极性,促使教师间相互沟通学习。学校还可采取听课或检查教师教案的方式紧抓教育教学效果,对教师教学起到监督作用。
其三,明确融入原则。一方面,坚持融会贯通原则。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原则,换言之,以革故鼎新与推陈出新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礼的教育为例,古代认为礼带有封建专制思想等级制度,当今礼则为表示尊重他人及人与人间交往礼仪。所以,在中学英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注重该文化时代性,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坚持批判继承原则。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国人性格养成有着重要影响[4]。在中学英语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提升个人修养,但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传统文化无用论,即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社会特征。所以,在中学英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需坚持辩证否定观,基于理性角度对待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构建课程体系
(一)开设校本课程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校需指导学生充分了解优秀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开设集诵、讲、听等于一体的校本课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欣赏优美古韵,习得良好品质,争做谦谦君子。首先,通过成语故事,积淀文化素养。对中学生而言,高度凝练的语法和外语文化较为深奥,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知识背后的故事,辅助学生理解。
(二)创新教学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并且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话题,利用两分钟时间进行引入,活跃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为新课融入传统文化做好准备。
四、发挥课外作用
校园生活是学生时代的必经历程,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品质,让学生产生温暖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融合,使其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且富有道德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构建温馨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首先,发挥校园物质环境作用,校园绿化、班级布置、教学空间、校园建筑空间等均为物质环境组成,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如果在中学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上述载体则能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教师需借助这一载体设计与学生年龄相符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墙壁上贴上名言警句或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与人格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达到润物无声的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或将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或国粹制作为展板并摆放到教学楼走廊,打造一条具有传播效果的文化走廊[6]。其次,营造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在学生品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班风和校风都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也彰显学校的软实力。对此,学校需强化学风、班风与校风建设,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学生明礼诚信,塑造良好班级和校园氛围。
发挥社会引导作用。政府部门在引导正确价值观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教育制度和规范建设,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提供支撑,丰富和规范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大众社会生活中融入仁义、诚信、爱国等正确价值观,鼓励和支持社会教育组织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如国画、书法、国学讲堂、传统礼仪、古典乐器等,使社会形成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五、结语
总之,在新经济社会背景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中学英语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多元化文化环境,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利于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云.探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民族情怀培育策略[J].中学生英语,2022(26):57-58.
[2] 高彩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2(19):112-114.
[3] 盖磊.核心素养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教学[J].教师博览,2022(15):69-70.
[4] 张珊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现状调查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2.
[5] 吴正体.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11):66-68.
[6] 顾玉珍.用英语讲述传统的故事——中学英语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J].海外英语,2022(7):154-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