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深远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价值自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凝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幼师生肩负着未来培育幼儿的使命,他们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价值观导向将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
今天的幼师生个性张扬,表现出很强的个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求,才能自觉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基本的存在状态是被抛入世界的,剩下的工作就是自我设计与选择,人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于被教育唤醒或内在性觉醒,教育对人最根本的援助就是对觉醒的援助,就是内在力量的释放。”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客观规律,只能造成教育的短视,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
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教师的教育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进步,从而有助于学生生活的幸福。如果教师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就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改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成为“无价值”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在的价值系统,与学生的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体认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利益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建构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个人价值行为体系。教师应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价值观教育方法,将人文关怀贯穿于价值观教育的始终,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关怀与尊重,消除学生对传统文化涵养价值观教育的抵触情绪。
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只有去粗取精,精选有关内容推进价值观教育。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君子喻于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都有着深刻影响。
思政课要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名言警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如孔融让梨、苏武牧羊使节不辱使命、范仲淹忧乐天下、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勇抗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这些美德故事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完善自身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箴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学生可以行为参照的价值准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把握这些价值准则,并以此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促进自己价值自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体悟与践行。
三、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目标转向
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的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价值观教育要为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基础性价值目标,学会用基础性目标引导学生。我们常犯的错误是目标“高大全”,让学生觉得可望不可及,从而放弃努力,灰心失望。只有把课堂回到日常生活,走出假大空的说教,从培养“圣贤”到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只有从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学生需要的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如诚实、友善、平等、法治等基础品质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使核心价值观‘接地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化方法相耦合,由抽象理论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常识”和“价值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
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方法论转向:由生硬直白到润物无声
把教育的意图隐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教师避免直白、生硬的思想教育,因为那样主观目的性太强,人为设计的痕迹明显,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沦为空洞的说教。张远山说“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气那么重要,又象空气那么平常。让人感觉不到的空气是最好的空气,让人感觉不到的道德是最好的道德。”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使青少年不致感到他是被别人有目的的引导到什么地方去。”,教育无痕是一种化人润物的最高境界,我们应以用心但不留痕的教育艺术,进行价值观教育。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核心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观源自个体的经验,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社会的价值冲突,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形成不是通过灌输,而应通过澄清的方法,通过选择、赞扬和评价来促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意识。从正面强化爱国情怀和奉献意识,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教师无需用过多的语言去赞叹,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祖国灿烂文化,激发起学生爱国之情,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通过视频及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震撼,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内化核心价值观: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核心价值观、巩固和体验核心价值观,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就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安排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辩论、案例讨论、演讲、角色表演、小论文比赛、办小报、社会调查、看图说话、优秀影片欣赏、搜集案例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如举办“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手抄报;针对学生不文明现象的问题,组织 “礼仪之邦,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百年梦,中华情”征文比赛、励志教育班会、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国旗下讲话等,让传统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帮助学生将实践中的体验升华到“领悟”和“反思”的水平,加深学生的体验内化,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公园、农村、社区、工厂,搜寻文化古迹,体验传统文化传承与现实魅力,撰写调查报告,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传统文化的现代芬芳,对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找到了尊师重道,孝亲友善等现代社会的文化根基和渊源。感受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增强丰富的情感体验。
五、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传统文化推进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传统文化讲座、书法绘画展、主题班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诵读比赛、征文比赛、写春联活动活动,“关心孤寡老人,关注幸福院”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保护文物古迹、参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感悟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情趣,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了解传统文化,以活动促进价值观体悟,自觉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节日渗透核心价值观效果显著:丰富的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端午节文化讲座》,中秋节联欢会,培养了学生民族文化的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校园文化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校园文化是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的一种资源,“以文化人”,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展示手段,以思想健康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供师生欣赏,让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化优秀品质,强化核心素养,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与认同研究. 学习出版社,2016年09月版。
[2]钟永圣.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年版
[3]刘顺厚.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年2月 版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