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将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发出的第十八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工作的任务书和五年的施工蓝图。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意味着“三农”问题的工作重心将历史性的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融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成为贵州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相似的概念,但又存在着不同之处。首先乡村的振兴进程离不开乡村居民的从农、留农、回农,如何让乡村居民在家门口赚到钱就需要产业的升级。依托乡村的地方优势资源,引进新兴产业并延伸是发展的总线路。休闲农业是依托生态资源,结合农家生产生活方式为游客提供休闲、并促进游客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体验的农业经营方式。乡村旅游是指在农村范围内,自然环境中产生的旅游活动的总和。这种经济形态是以乡村固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用风光、民俗、文化等来吸引都市居民,最终满足游客放松、娱乐、体验等多方面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
从定义上来看,两者虽然存在差别,但是其共同的载体都是乡村,参与的主体都是乡村居民和都市游客,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来看一下两者之间的差异:一是兴起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起源于二战过后的欧洲各国,人们为了减轻繁重的工作强度和紧张的工作节奏而去寻找的释放压力的地方,于是以观光、体验、娱乐为主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同样起源于欧洲,但时间上先于休闲农业。二是满足的需求不同。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的产业,既可以满足游客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而后者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模式仅可以满足旅客的休闲度假需求。三是依托的资源不同。前者以农业为基础,而后者更多的依托乡村风貌、风俗文化等内容来开展活动。
实际上,人们大多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同起来,都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游客的体验价值,同时,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 体验经济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作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提到体验经济一词,随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 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对此做出详细的阐述,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体验经济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主观上的感受,在消费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回忆,从而在心中产生共鸣。因而在参与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是感受性满足和一种心灵体验。
基于体验经济的理论视角,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平台,使之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美的体验,切身体会、融入乡村、身心得以放松。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耦合互动关系
作为地域综合体,乡村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的综合影响,同时乡村也兼具生产、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对建设美丽新农村,推动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乡村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的升级也将会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谋求长远发展的源泉就是要乡村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同时,政策上的倾向让乡村在发展中补齐了干部储备、资金支持、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短板和不足,将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的增长,乡村居民幸福感的提高。
另一方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旅游业带动下民宿、休闲观光、农家乐、蔬果摘采等新经济形式不断兴起,推动传统向现代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美丽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在于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现在城市人放松的精神需求,在经济的刺激下乡村会更加完善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参与经营、提供服务,打造更宜居的乡村旅游景点,进一步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推动乡村的生态的建设。此外,乡村旅游将推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在乡村的差异其实不会很大,其最大的竞争力就是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差异。在现代化社会的冲击下,很多传统的技艺、风俗习惯在渐渐消失。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每一个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会更注重自身特色的传承与延续,外来游客所带来的资本注入亦会使其在利益的推动之下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当地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最终,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带来的效应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4 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及协同发展存在问题
作为国内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比较早的省份之一,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以西江千户苗寨、安顺天龙屯堡和黔东南朗德苗寨为主,其他村寨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经营。天龙模式是一个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协助、村民参与的运作模式,资本雄厚,对资源的发开、利用和再创造能力较强,但商业为浓重,逐渐丧失文化的尊严。朗德苗寨以社区为主导,全民参与,实行分工制,有利于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缺少外来利益主体的参与,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休闲农业,也主要定位为观光、避暑、农家乐等形式,往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在内容上会有很大的重复,也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产品类型单一,产业协同发展乏力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融合后不再是简单的观光、度假了,其中还包括吃农家饭、住农家乐、蔬果采摘等活动,但是活动的类型甚至是活动的表现形式是简单而一致。市场的趋同化导致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足,从而导致协同发展乏力。
4.2 内容同质化严重,协同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数据显示,到2017年为止,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就达到3345个,近三年来的数量也只增不减。而在这些乡村中,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规划,项目设计重复,地域文化雷同,内容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有特色的、系列化的文创旅游体系,进而带来的经济效应不是很明显。
4.3 从业者年龄结构老龄化,职业素养偏低,协同发展缺乏人力支撑
现阶段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景观、乡土风情、乡村文化,经营者主要是乡村的居住村民,他们往往是利用自家的庄园、房屋来发展农家乐,开展观赏、蔬果采摘等一系列活动,规模不大,管理水平相对降低。一方面,现在乡村的年轻人基本外出,参与经营管理的人普遍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在运营的同时可能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状况,游客的总体体验感较差。另一方面,缺少外来利益主体的参与,专业人才留不住,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旅游提升路径
总的来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路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多元经营、品牌建设、网络技术、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其中前五个是核心主体,后面两个视为保障因素。
5.1 统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
项目的成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地位,依托优势资源,使其成为园区发展的生命力非常重要。在资源禀赋、环境特征、文化特色、经济特征等的基础上长期坚持,才能不断彰显园区特点。但同时要注意统筹规划,应防止项目的重复化,区域特色的混乱化以及村寨的同质化。
5.2 创新思维,多方参与,激发产业活力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势必会缺乏行业竞争力。只有思维上创新,产业形式更新,才能够更好的迎合社会的要求,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多种多样的需求。以创新思维带动产品多样化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同时政府、企业、农户多方主体的参与能够加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创造,激发产业活力。
5.3 政策扶持,吸引、培养经营管理人才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缺乏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和技术性人才,要加大对于农村居民管理、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让他们留在农村,进一步带动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提高居民素质的同时也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吸纳人才留农、助农,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5.4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品牌效应
在坚持弘扬先进文化理念、彰显地域文化、突出个性特色文化的原则下,充分发掘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文化等乡村文化,让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深入人心。乡村的气息、文化的熏陶、有体验感的项目紧密结合,打造让人放松的休闲好去处。针对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从而提升影响力。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对不同使用群体的需求,差异性的进行宣传营销,培养忠诚度,增强品牌效应。
作为21世纪的时代主流,体验经济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感受和回忆,从而达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境界。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更能够吸引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居民。而贵州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民族风俗,成为很多游客旅游放松的选择。于是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体验成为农村居民的生产所得,提高了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的就业,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