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基于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
彭丹1 阳强2 王春建3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彭丹1 阳强2 王春建3,. 川渝地区基于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J]. 交通技术研究,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035.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川渝地区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提出适应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高职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与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智能交通专业人才,为智能交通产业以及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川渝地区产业发展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
DOI:10.12721/ccn.2022.157035
基金资助:

伴随着我国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领域发展中的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去,促使了各行业升级与转型,令各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互联网技术与交通行业的结合,即是必然,也是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于交通出行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利用传统交通工程技术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解决交通出行需求,必须要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交通信息化、智能化与现代化。

我国的智能交通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与发展,成为交通运输领域前沿科技的代表之一,也是交通现代化的标志,更是深入贯彻“交通强国”这一战略的重要体现。

一、 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左右,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公路交通需求增加,进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交通设施设备的需求随之增加。此时的智能交通产业发展,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智能交通产业中,比如传统交通安全设施的生产制造,交通组织的优化设计等。

我国的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入了21世纪以前,智能交通的概念被国内外的专家相继提出,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理念创新。这时,国内传统的交通安全设施转入交通电子设施与传统交通安全设施相结合的方式中去,生产出一系列的交通电子类设施设备,比如说信号灯、电子警察、卡口、电子监控等。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将部分电子类设施设备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例如,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子实时监控系统、电子警察抓拍系统等。这一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交管部门日常的管理工作,以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需求。第三阶段,是我国在“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属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时期以及对智能交通产业资金投入力度较大时期,尤其是在“十五” 期间,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该期间内单单对ITS项目的投入就超过十四亿元,并计划达到“十一五”期间,其相关的行业总投资超过千亿元。

二、 川渝地区当前智能交通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学习时长是三年,预计在未来的五年期间,川渝区域智能交通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管理、智能公交运营管理、智能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智能停车管理、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管理、监控系统设备管理与维护等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对口在运营管理人员、项目施工人员、项目运维人员等。

根据行业发展以及目前智能交通产业招聘需求推算,川渝地区在“十四五”期间需要从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才共计1500人左右,高速公路收费监控系统的施工、维护和技术管理的人员2000人左右,从事智能公交运营管理、维护、技术人员800人左右,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调度管理运作方面需要1600人左右,共计需求5900人左右。并且随着国家对于智能交通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后续需求量可能会超过目前估计的人数。根据以上人才需求推算情况,发展川渝地区智能交通产业,培养出一批符合当前产业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建设与培养策略 

(一)依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在调查了一部分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分析了目前的招聘岗位需求,将高职智能交通人才对口岗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高速公路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第二类:城市道路设施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进行一一分解,设计出设计出基础能力、就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拓展能力等三个能力模块,并以此为基 础,设计并安排专业主干课程。根据就业岗位需求,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要求掌握机械、电子及电子技术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交通系统的综合分析、信息控制,以及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的基本知识及其原理、方法和技能,具备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交通控制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阅读、翻译和处理交通专业的英文技术 资料,具有基本的口语交流能力。

(二)基于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与实践

1.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所以在学校关于专任教师招聘的活动中,需要实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招聘有一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并且热爱学生、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并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优良的师德师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以及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培养为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行业人才。在课余时间,专任教师也需要深入到行业当中,紧跟业内人才实际需求,理解智能交通产业,了解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将新的产业知识以及新的技术、规范、工艺等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工作中去。

2.专业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实践教学的训练场所,相当于把教室从桌椅板凳变成了各种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同样需要具备教学的基本需求,包括职业素质培养环节、实践环节、教师教学环节等。根据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与需求,建议建设例如:工程制图实训室、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实训室、交通规划设计实训室等。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与交通行业相关单位与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紧密合作、积极联系,实行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培养的关系。在与智能交通相关企业合作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之后,可以创办以企业来命名的订单班级,按照企业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在校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培训,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3.积极参与业内比赛活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遵循“ 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总体思路,以比赛形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为职业院校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估计学生积极参与智能交通行业各种企业、智能交通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举办的业内比赛活动。同时也要求了专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学习规律,翻转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给学生安排相关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参考文献:

[1]胡涛,肖绍萍.以行业背景为依托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8(23):88-92.

[2]赵彩霞,张佩,刘汶德.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8(8):159-160,168.

[3]基于产业发展的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J].人才培养,2096-0603(2019)09-0050-02

[4]基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课程教学实施探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1009-301X(2022)06-0061-0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