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脱贫及有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娄底市双峰县杨球村为例
史书翰 彭书鑫 曾维 吴忧 易慧慧 徐豪杰 刘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史书翰 彭书鑫 曾维 吴忧 易慧慧 徐豪杰 刘晖,. 基于脱贫及有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娄底市双峰县杨球村为例[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1.9. DOI:10.12721/ccn.2021.157526.
摘要:
乡村振兴是自脱贫攻坚之后又一重要课题,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企业,文体旅游。怎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好的组合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总结近三年来的团队不在不同地方的调研数据,围绕娄底市双峰县杨球村开展探讨和研究,结合其他地方的发展成果,为杨球村提供出一条符合其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连续性精准综合治理产业输出
DOI:10.12721/ccn.2021.157526
基金资助:

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到2020年,在现行的贫困评定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目前我国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基于不同地域、不同乡村视域下进行个体研究的,通过此种研究方式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的特征与需求。而本文以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杨秋村的调查研究为例,结合团队近三年来不同乡村的实地调研情况,提炼出最适合于当地的发展模式,并以一个完整的角度对脱贫以及振兴进行认识,为娄底市双峰县杨球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以全局上的理论支持,并以期对其它相似地区有借鉴意义。

一、杨球村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一)杨球村基本信息概况

杨球村位于双峰县井字镇西南方向最边远的一个村庄,紧邻荷叶镇。2016年6月由原来的石球村、杨球村合并而来,属省级贫困村,全村现有17个村民小组,472户1599人,党员48人,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水田880余亩,林地4200余亩,村支“两委”班子成员7人。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00户326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户17户34人,贫困户已于2018年完成脱贫村摘帽。2019年年底建档立卡户已全部脱贫,至今无一例返贫现象。

(二)杨球村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杨球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和经验还不够成熟,诸多乡村产业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发展。经过团队的调查研究发现杨秋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丞待解决。

1.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当地旧有水库失修无人管理,水库位于当地的上游地区,水稻的种植区主要位于中游,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位于下游。目前水库中的水主要是供应镇中饮水,对于中游地区农业种植区,由于水量的限制,相同的地方却存在着一部分可以种植双季稻而另一部分只能种植单季稻的现象。

2.自然环境问题 :当地土地贫瘠且含沙量高,粮食种植品种单一,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而由于土壤偏酸,不适宜稻米生长,所以产量和收益都较低,加上稻米种子、农药、种植收割等成本费用偏高,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导致大片稻田荒废无人耕种,田地利用率低。此种环境背景下当地村民均为小规模务农,种植的稻米和蔬菜瓜果仅作为口粮以保证自给自足。另一方面由于村民文化水平较低,且没有掌握科学技术不知如何解决和更换其他适宜经济作物种植,仅以小规模种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稻米以饱腹,无法通过种植基础农作物来增加家庭收入。

3.产业发展:国家扶持资金的分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发展产业既需要资金,也需要投得其所资金用在刀刃上。当地对于一些资金的使用值得商榷,一些偏于形式的项目,投入与收获并不能成正比。没有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没有产业企业。故当地财政并没有稳定而充足的来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政策下沉深度还不够。对于本土的企业的支持度还应强化,形式的支持多于实际的支持。具体问题的协调还没有磨合的更为成熟。

4.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现状:杨球村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资源。2013年,双峰县蔡和森故居、蔡畅故居光甲堂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获批娄底市爱国教育主义基地。然而现实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景区周围的娱乐设施很少,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并不完善。并不能带动当地居民在经济上的创收以及增加就业岗位,当地民众的参与度很低,与民众的关联度不高。并且景区只能进行单一的参观,没有其他的项目可供体验,并没有见到围绕蔡和森形成的红色文化体验、学习平台以及相关的产业。对于游客而言,对于当地的红色文化的认知,也仅仅是停留在当地所展现出来的蔡和森故居,而对于更深层次的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的了解便缺乏相应的途径。又由于宣传平台的有限,游客没有其他途径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当地的特色美食。政府、产业企业、当地民众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公共服务水平:医院的治疗能力是有限。当地的医院有一定的硬件条件,但目前很少开展手术,医院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当地民众在面临比较严重的疾病时,只能前往市一级以上的医院。而大量的民众前往上级医院,也增大了相应医院的的压力。使得医疗资源不能很好的分配,也不能进入到基层医院。由于有医保与社保的兜底,在实际调研中并未发现及其困难的家庭。当地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在有社保以及一些靠种粮上这两项经济来源的同时,90%依然需要子女定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6.人口素质:当地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客观原因是由于当地主要群体是老年人,其子女大多在外打工谋生,主要分布于浙江、贵州、云南等地,并部分已在外安家。虽然当地教育相关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村民贫富悬殊,贫困户有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一代穷世代穷。

二、杨秋村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目前杨球村已经成功实现了消除贫困,现在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巩固消除贫困的有效性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对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杨球村致贫的因素,从而对可能陷入贫困原因进行干预,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行动来保障现有的成果,而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实现振兴,便需要一更广阔的视角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大基建的落地以及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

自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布以来,国家对于大基建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偏远乡村通了路,路边有了一盏盏灯,也让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大基建实现了让一些有特色产品的地区有了良好的运输途径。减小了乡—镇-市之间的距离,为促进城乡融合打下了重要基础。而当地急需处理的基建问题是水系的治理问题,水系的治理事关全局的发展。涉及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1]修缮堤坝,完善旧有供应管道,协调控制中游农业种植区水量的供应,避免出现一部分种植双季稻,一部分位置稍高或离水渠较远的地方种植单季稻的状况。与此同时下游地区的生产用水需求也要保证。供水系统的完善一方面满足现期用水的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相关产业企业的引进提供基础。用水、用电、土地,便利的交通是产业企业立足的关键条件。从堤坝到中游以及下游的输水系统的建设也是保证当地居民用水安全的保障。如若遇到极端干旱天气,宏观调控以更加科学的方式供水,降低极端天气对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医保,保证了一个家庭不会因为大病而重新反贫。社保,保证了没有劳动力的家庭生活不会陷入绝境。硬件已经打下了基础,下一步便是完善软件上的不足。而如何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硬件固定资产,是激活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城乡融合密切合作

在乡村振兴的工作当中,产业振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通过对农村相关产业进行扶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重视产业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当地发展规划得知,当地计划优先发展种植业(柑橘、茶叶、楠竹、油茶、蛋白桑、青蒿、艾草、红心脐橙、黄栀子、葡萄等)、养殖业(黑家宝黑猪、红香猪、牛羊、青壳蛋鸡、特种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业(大米加工、楠竹加工、红薯加工、豆豉生产、辣酱生产)、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物流)、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旅游+生态)、光伏产业这六大产业,但当前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且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特别是种植业受限于当地的土壤环境,存在一定的制约影响。而当地村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进行产业的发展中,就必须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够保证他们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不被落下,所以在帮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农民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邀请相关的科技人才下乡指导、分析和帮助村民掌握产业发展和种植的技能,例如如何通过相关试剂的调配来获得适合种植的土壤,如何把握气候以及病虫防治的办法。另外在改良土壤环境的同时应该扩大种植规模,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培育优良品种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展产业链,形成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观光等深度融一体化产业。另外城乡之间应加强合作,城乡人口之间的互通是最好的途径。

乡村有着宽阔的空间资源,在蔬菜的供应、养殖业、企业用地以及旅游农家乐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中国已经有超过四亿人口的中产阶级群体[2],收入的增加的同时他们的消费需求也有了改变。对休闲、旅游、绿色安全的食品需要日益增强。这一部分人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所以着眼于当前,与其说乡村依赖与城镇发展,倒不如认为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并且大基建的落地,乡村与城市沟通的是十分便利的,城市有雄厚的金融资本以及与更高一级城市的沟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可以充当为一个中介载体的作用,乡村地区生产的上游产品,城镇提供以平台或进行在加工的形式,将产品输送到更高一级的城市。所以城乡政府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合作。 

(三)强化景区周边多元旅游项目发展,建设文化产业。

如果说实体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硬实力,那么文化产业便是软实力。旅游项目发展需要实体产业的持续稳定的资金供以保证,

杨球村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资源条件并且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故居位于当地,红色文化较为浓厚。当地借此发展乡村旅游,但是当下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很多的工作还需要去完善。景区周围应该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蔡和森故居为核心,与紫云峰风力发电、羊角寨、徒步观光道自然生态观光景点等形成联动,形成多元的旅游项目,同时结合当特色文化,输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做到既可以通过体验红色文化也可以通过自然风景吸引游客的目的。

(四)因情施策,以政策衔接助力发展

国家给予的产业资金和相关政策总归是有限度的,扶持资金的使用要有深度和效率,要减少形而上的面子工程,起步阶段更应该考虑长远,在政策的承接延续以及资金的投入上面更应偏向于基础而惠及民众和便利游客的工程,诸如红色旅游相关项目、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充分保障其普惠性和公正性。依照于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各地发展的过程,成规模成标准的输出产品才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企业才能产生较多的就业岗位,才能留着年轻劳动力,另一方面人口外流的减少也会促进当地发展。所以产业化至关重要,而这一初期阶段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基层组织予以政策的支持,留住劳动力、人才。但是农村地区由于特定时间背景下经济层面的“去集体化”和社会层面的“去组织化”使得乡村的基层组织可以发挥的影响力大幅度的削弱。而发展相关产业,涉及到土地的租聘,人员的调配,地方的维稳等内容,这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以及强有力的政策实施力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