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种类是非常多样的,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肝损害疾病,大多数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形成的。食欲不振、肝区疼痛、浑身乏力等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传染性是比较强的,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将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者肝癌等严重的病变。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多采用生化检验指标进行诊断,是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须做到检查项目,通过分析检查结果的各项指标,可以明确的诊断病情,进而为临床具体的治疗手段提供相应的依据,价值和意义较大[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2018年8月-2019年8月,抽取期间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50名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年龄27-73岁,平均(52.36±2.15)岁,共60名男性患者,40名女性患者。
1.2方法
1.2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液,抽取5ml作为检验标本。对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检验,包括常规和新生化检验指标,前白蛋白( PA)、球蛋白( GLO)、 直接胆红素( DBIL)等属于常规生化指标的范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属于新生化指标的范畴。
1.3评价和观察的指标
两组的常规和生化检验指标。
1.4数据统计分析
SPSS.22软件分析数据,指标用()分析,数据结果t检验分析,如果P<0.05的,则可以证明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2.结果
2.1常规生化结果
实验组TP( g/L)、ALB( g/L)和PA( g/L)这三项指标低,其他三项指标组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常规生化结果检验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2.2新生化结果
实验组CHE低,其他指标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新生化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3.讨论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病毒性肝炎属于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多种原因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加之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饮食和休息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加。多种不良因素的共同影响,肝细胞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最终肝脏的正常功能将会下降,如果期间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将会累及到其他器官,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都具有较大的威胁性[2]。相关研究表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以及治疗方法等,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的对病情进行诊断,将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其他器官的功能将会受到牵连,身体各项指标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顽固性强、发病机制复杂、感染面广等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特征,诊断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通过综合诊断方法干预,以尽早明确病情,及时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该病早期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隐匿性,比较容易忽视。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检测中是必查的项目,通过检测血液标本,明确人体内的各项生化指标,进而明确的判断病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旦病毒侵入肝脏,造成肝损害时,ALB、CHE 等会降低,当代谢受到阻碍,TBIL、r-GT会升高[3],当细胞遭受到侵害时,TP、ALB、PA 等会逐渐降低,细胞坏死后,肝功能会下降,肝细胞的摄取能力会大大降低,BIL、DBIL会提高。ALT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肝细胞损伤后该指标会上升。ALP、GLO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4]。LAP上升的程度随机不一样的,具体是根据病情发展程度而言,通常生生最低的是肝硬化,上升最高的是肝癌患者。PA这种物质浓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反应肝脏的损坏程度,由肝脏直接合成,该指标的敏感性是比较高的,可以准确直接的反应肝脏细胞的活性状态,研究结果发现,与健康查体者的指标相比,肝炎患者PA水平是相对较低的[3]。因此通过联合检测多项指标,才能明确的判断病情。
综合以上分析,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利用生化检验干预,可增加诊断的确切性。
参考文献
[1]黄盈敏.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9,40(09):2091-2092.
[2]刘萍,左青锋.病毒性肝炎诊断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3):27-28.
[3]张玮.病毒性肝炎诊断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7):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