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及防雷防灾管理研究
周莎莎 曾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周莎莎 曾进,. 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及防雷防灾管理研究[J]. 能源学报,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273.
摘要:
雷电天气是气象里的一种常见形态,防雷减灾对于整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行业发展以及生产活动。城市的防雷安全管理越来越规范科学,但雷电所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因此防雷减灾是气象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阐述了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重要性,仅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 综合防雷;防雷技术应用;防雷防灾管理
DOI:10.12721/ccn.2023.157273
基金资助:

引言

雷电灾害是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命威胁对社会也带来了经济损失。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的破坏性是令人生畏的,它不仅范围广、频率强而且强度大。近些年除了传统的电力系统、建筑物等会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以外,现在也蔓延到了各行各业,由于高楼大厦逐年增多,住宅区的规模也逐年增大,还有错综复杂的工业园区,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形势的今天,是科技时代,全社会基本都覆盖了通讯、广播、电视台、计算机网络设备、电子仪器等,雷电灾害对这些领域的伤害都是不可估量的,除了经济受损,人类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极大威胁。

1雷电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主要是人们的防雷防灾思想意识较为落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思想意识,所以对于防雷避害的措施及防备方面在建设的时候也较为缺乏,这就使得雷电灾害问题非常容易发生。其次是因为缺乏雷电灾害防护知识。由于防护知识的缺乏一旦雷电灾害发生,那么将很难在事故发生之后开展及时准确的补救工作,促使雷电灾害所带的损坏进一步扩大。而且,各种现代化先进电器设备在普通家庭的入住。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雷电灾害发生的概率,同时也扩大了人们遭受雷电灾害波及与影响的范围[1]

2防雷防灾管理及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2.1防雷减灾防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雷雨季节,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经济方面的严重损失,同时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情况。由于雷电灾害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所以有必要实施防雷防灾管理以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防雷防灾防护技术的时候,应该针对雷电灾害形成的原因来实施。

2.2防雷减灾防护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防雷防灾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社会民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可见防雷防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采取防雷减灾技术来针对雷电灾害实施科学管理,有利于国内各个地区防雷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是直击雷的防护技术。直击雷是一种常见的雷电灾害,主要产生于云层之中,对其可以通过避雷线的设置来实施防范,避免其带来相应的灾害。此外,还可以让输电线对导线实施一定程度的屏蔽,进而降低导线上的感应电压。其次是感应雷的防护技术。感应雷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电感应、电磁脉冲等现象发生而导致的。对其实施防护的时候主要是通过避雷网的架设来实现的,以避免雷电灾害对输电线造成一定的损害。通过有效地将导电装置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电位差,从而有效防止雷电灾害的发生。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分离导电装置,并将它们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达到避雷的目的[2]

3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

23.1智能建筑物的防雷减灾技术

为了保护智能建筑物免受雷电的侵害,我们采用布线技术来建立防雷基础,并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性的综合管理。我们强调建筑物管理的整体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感应雷和直击雷对建筑物的影响。在智能建筑物的管理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磁学理论,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化管理。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建筑物本身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以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通过全面考虑,才能使管理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3.2城市轨道交通的防震减灾技术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往往采用金属框架结构,所以接闪器也利用金属屋面,防雷引下线运用钢结构立柱,与建筑物钢筋机构相连,形成一个独立的外部防雷系统,避免雷电流入应用地下地上接地网绝缘开,电气不形成连接。在地下接地网分别安置强电接地母排、弱电接地母排、设备接地母排。强弱电之间母排距离不能小于二十米,干线距离不能小于两米。因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采用的是集中式供电,所以也要考虑到供电系统中可能会遭受雷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护变电站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雷击。首先,我们需要在变电站的外墙上安装小型的避雷器,并进行引下线的接地。其次,我们需要在重要的设备的输出端安装二级浪涌保护器,并在信息传输系统的配电柜的位置安装三级浪涌保护器。最后,我们需要在设备的前端和后端安装末级电源防雷插头,并且在所有的网络信号的前后端都安装了千兆网络避雷器。此外,我们还需要在监控视频端安装了网络监控三合一避雷器[2]

3.3信息系统的防雷减灾技术

当今,我们正处于一种资讯爆发的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效率提供了巨大的提升,致使信息沟通变得更为便利。此外,资讯技术的进步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的特性,系统的整体耐压性很低,并且经常在雷暴天气中受到攻击。随着当前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不断增加,雷电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雷电灾害,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系统的保护,而且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比如安装有效的直击雷防护设备。

4.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发展对策

4.1加大我国的防雷减灾的建设

当前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是对地震灾害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维修,然后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因此,要加强对中小尺度天气的监测与预测,因为中小尺度天气的出现与发展都非常迅速,而且其空间跨度也较小,因此,要对其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应用于雷雨天气监测与研究的技术有多种偏振雷达和多普勒雷达,这些技术可以检测雷雨系统中的降水物类型、相态和动态场的结构,但其预测精度和效率仍有待改进。这就需要对雷电定位系统的地闪特性进行全面的观测,同时还要对多个雷雨引起的云闪、地闪、个别闪电通道的形成、发展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防雷减灾系统,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必要先决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3]

4.2加大对防震减灾的监督力度

加强对防雷减灾的监管,不仅仅是国家和单位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强化监测、执法,确保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序开展。过去,气象部门负责领导,而其他政府机构,如公安、建设、安全监管、交通和旅游业,则负责协调实施。尤其是在人员密集、易燃性、爆炸性和危险区的重要监控和检查时,必须建立一套档案管理制度,以便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防雷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对现有的防雷设施进行定期检查。

4.3提升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防雷减灾宣传工作不容忽视,必须有规律地开展。另外,还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比如防雷、减灾等方面的知识。近年来,由于雷电森林引发的火灾,以及在农村发生的人员伤亡事件,都可以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不能忽视各种宣传渠道,要做到全方位的宣传,比如合理使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社区专栏、社区广播等等,让防雷、减灾知识的普及成为一种常态。除城市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防雷、减灾工作,由于大部分地区都是空旷的,更容易遭受雷电的袭击,要做到对居民进行宣传,对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进行防雷减灾教育。

5结语

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由于其高强度的电磁脉冲而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我们正处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雷电事故的发生也将对信息产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害。因此,有关部门要更加重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适当引进先进的防雷技术。政府还应加强谨慎程度,认识自己的管理职责,并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相关专业人员还应该对雷电类型有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他们可以制定计划的技术防雷解决方案,并提高各级的政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尹清华. 对防雷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防雷减灾事业发展的探讨[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4):1.

[2]姚森泉韦思翾. 信息技术在防雷减灾中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 000(023):P.71-72.

[3]林强. 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J]. 科技风, 2019(30):1.

作者简介:周莎莎(1990.05)女,土家族,湖南长沙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防雷减灾工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