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也是衡量一个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特定的课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核心素养教学的体现。导学案是一种新课教学辅导工具,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下,高中学生仅仅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在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阻碍。而导学案则是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目的是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探究能力。因此,本文将从高中物理课堂导学案运用设计入手,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并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认识,实现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目标。[1]
一、把握预习,完善辅导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预习活动主要是老师给学生下达的,而预习结果则是要通过学生的个人水平和预习任务难度来确定。可以说,课前预习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参与并自主完成的,尽管预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但是学生很长时间都在被动地进行学习,缺乏自学能力,使得预习工作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对预习方法掌握不够牢固以及预习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2]在这种情况下,预习活动是课堂学习前的准备,若是不能合理进行预习,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老师们可以利用导学案给学生们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形成一个以导学案为主要内容的预习案,让学生能够逐渐掌握预习的方式。在实践中,老师们还可以在预习案的基础上掌握反馈,设计出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方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将来的发展。比如说,在“运动、空间和时间”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预习案,让他们清楚了解预习目标,同时还可以指导他们基于课程主题完成预习的检测任务,这样就可以保证预习活动的完整性。导学案下的物理教学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他们的自学能力则是建立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因此,老师们在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启发,让他们能够有完善的学习思路。如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完成相关任务:其一,充分理解一维直线坐标系的使用方法。其二,在面对运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问题时,学习怎样运用影像工具进行求解;最后,要分析时间和时刻的区别。这几项任务都是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梳理预习思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核心任务。而考虑到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并没有把课程全部都学完,所以,老师的预习检测应该聚焦在基础问题上,要根据学习目标和课程主题设计一些选择、填空或者判断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预习成果。为了加强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也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个“自我补充”的机会,基于预习情况明确涉及的重点和难点,以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根据学生课程知识理解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为导学案的深入运用奠定基础。
二、指导探究,开展活动
学案衍生出来的探究案目的在于推动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如果把预习案看作导学案前身,那么探究案更注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案可以让学生的消极学习状况得到转变,用探索性学习推动学生的探索性思考,这更适合于高中物理教育的需要。为了保证探究教学顺利进行,老师必须在课前制订一份探究案,然后根据这份探究案把与课堂上教学话题相关联的一些物理问题进行详细研究,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建立起物理知识的逻辑关系认知,发现物理课程的内部联系,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从易到难的规律,在探究案中列出探索任务,从而使导学案更加充实,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的学习重心应该是围绕课程教学核心来进行探索,这个课题的探究工作应该围绕打点计时器构造和工作原理、小车的时间变化规律、打点计时器观察具体表现、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打点计时器不同状态下的速度等展开,是教学的重点,导学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参与物理实验,切实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实际经验。在组织实验探索的时候,老师们要明白,尽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对他们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也要对他们进行适时引导,准确指出探索的道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们也可以遵循分级的原则来设计因材施教的探究案,例如,在“平抛运动”的课程中,可以针对每个人的预习表现来设定不同程度的探究任务,并且按照他们的学习能力来进行分组安排,这样就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三、强调拓展,能力发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活动是一种逐步进行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又可以扩展他们的认识领域。在过去的物理课堂上,课外延伸大多是通过课外作业布置,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对一些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的同学来说,作业很难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会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率。而导学案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基于导学案的课后拓展,还可以指导同学们进行自学,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为此,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进行导学案的建构。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根据学生在教室里的真实学习状况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学案的设计。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着“物体下落与质量有无关系”这一主题展开,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金属片和羽毛在同一高度的下落速度,探究物体下落与其重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同时,在导学案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物品下落的对比实验,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导学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扩展学习,从而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和自学,也可以保证同学们在课外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指导,让他们在课外的巩固过程中逐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整体学习水平。[3]
四、结语
总之,利用导学案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流程,把以导学案为中心的预习案、探究案、反思案和拓展案落实到现实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导学案形成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少忠.导学案与微课融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J].高考.2022(06):102-104
[2]张呤.高中物理教学导学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3]于艳艳.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导学案的实践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