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现状
(一)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绿色品牌。
1.培育优势特色种植业。
围绕我县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手段、科技化的支撑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今年,除此以外,山丹县还借助特色花海发展了花卉种植业,这些特色种植业使得农民获得极大增收。
2.发展特色养殖业。
加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畜禽粪污整县推进等项目,商业银行以农业银行和农商行为主不断扩大对畜牧业贷款,保险公司也利用活物保险为农民抵挡风险。通过现代农业发展、畜牧全产业链、退牧还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项目带动全县产业。
3.实施品牌提升行动。
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立县、乡(镇)、村全面覆盖的农产品质量生产网络,打响“山丹”品牌。年内建设“三品一标”示范点2个,新注册农产品商标3个,新认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4个,新认定无公害产品3个。
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鼓励和引导能人大户、返乡农户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687家(企业40家,合作社1195家,家庭农场145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家,经营主体带动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4万亩。
5.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金融重点支持亚盛薯业、三宝牧业饲草、祥永啤酒6万吨麦芽生产线、爱福农业食用菌深加工线、博原生物、精海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化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工作力量有待加强。
当前全县大部分行政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受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影响,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方法粗糙简单,工作效率一拨一转、不拨不转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不能利用好经济手段助力乡村工作。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和发展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力度不够。
(二)农民群众持续增收难度大。
我县大多数传统农产品仍然是初级粗放型产品(如马铃薯、大麦、油菜),档次品质不高,竞争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具有比较优势的枸杞、食用菌、山丹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不足,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竟争力不强。
现有的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空壳组织,难以满足农民对服务的需求。
加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外出打工挣钱机会较少,难度增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而现有的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较小,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带动农户致富能力不强。
(三)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我们实施了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缺水问题依然严重,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这一重要制约因素还将长期存在,并成为实现更高层次更好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现实的障碍。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贫困乡村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依然薄弱,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功能逐渐弱化,配套设施不全、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
(四)观念普及不到位,发展内动力不足。
部分农户为了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陪孩子进城读书,导致农村剩余人口大部分为文化水平偏低的老年人,此外在农村风貌改造中,一些农户缺乏整体性观念,有利于自身就配合,不利于自身就不配合;还有一些农户不考虑整体的协调性与美观性,自家的院子或房子影响整体的村容村貌需要改造但就是不想改也不愿配合改。
在改厕工作中,一些农户观望心态严重,不在村上常住,看到常住户的厕所改了,就跟风也要进行改造,造成工作中的一些群众矛盾。在产业发展中,一些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谋发展的意识不足,政府给钱就干,不给钱就不干,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三、思考与建议
(一)引进经济管理人才,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引导有作为、有才能、有资源、有情怀的致富能人、退休干部等“新乡贤”回乡创业。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引领带头作用,努力培养一批思路开阔、懂得经营、有奉献精神的班子和带头人。积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充分发挥村民在自治实践中的说事、议事、主事功能。
(二)坚持市场导向,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种植马铃薯、油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资源优势,加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结合传统村落、自然山水、文化遗产,利用“农业+”、“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实施汉明长城沿线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祁店环湖景区二期建设等项目。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拓展乡村养老、文创等新型产业空间。积极发挥供销电商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人才培育,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三)加强财政统筹,加大投资保障力度。
在建立投资保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整合利用财政资金、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资金、引进多元化社会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方式。及早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分水、高产燕麦示范种植、国家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10万亩有机林果基地建设、5万口生态猪养殖等一批影响力大、引领性强的好项目、大项目,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借助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大力开展菜单式精准培训,对农户开展技术、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培育能工巧匠、青年农场主以及“土专家”“田秀才”,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用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使更多人才流向农村、留在农村、赢在农村。
(四)多举措经济手段,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宜建则建、宜扩则扩、宜存则存、宜合则合”的原则,结合各村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顺应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敢于打破界线、整合村庄,小村并大村、散居变集居,分类推进中心村建设,把偏远村社的农户向示范带集中,零散村庄的农户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尤其是基础条件差、人员居住稀少的村可以逐步搬出来。
从实际出发,因乡施策,因村施策,切忌“一刀切”“一窝蜂”,一定要坚持着眼解决生活现实问题,持续实施“三大革命”、“六大行动”,联合各部门各单位加大乡村振兴力度,增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严秀峰.山丹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发展,2020,(7).
[2]文丰安.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5).
[3]蒋雄.甘肃贫困县区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武汉金融,2015,(3):64-65.
[4]李桃.金融支持甘肃扶贫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4,(6).
[5]迟巧仙.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7,(358):146-148.
【作者简介】尉盛元(1997-),男,汉族,甘肃张掖人,本科,职称: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