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是近几年改革的重点任务。经过多年改革,城乡间要素流动逐渐畅通,但是仍存在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发展差距难以弥合等问题。在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应该如何推进,成为眼下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市场化条件下的要素流动机制与政府的作用,大都针对局部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政策,缺乏前瞻性和宏观视野,本文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性分析,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成都经验,从人的城乡一体化出发分析下一阶段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和具体路径。
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挑战
从历史来看,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的分野,是工业革命之后,由工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带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开始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仅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移向城市,而且农业收入和城市收入开始收敛,农村生活面貌也更加现代化。城乡二元经济理论提出,只有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才能推动传统农业部门转化升级,而这要依托于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成都市在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发展道路。2003年,成都市把“统筹城乡、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作为施政重点工作。次年,成都正式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随后发布了相关的配套文件和政策,基本覆盖了城乡建设规划、户籍、城乡机构改革、产业发展、财政体制、社保、教育、医疗等主要改革领域。2007年,成都市成为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并提出了“全域成都”的概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推进城市和农村共同的现代化。2014年,成都市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其试验项目主要是改革过程中的难点,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2015年,成都市又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验点。
从成都的经验来看,城乡一体化首先是要素市场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资本下乡、土地流转和农民进城。但是,这个依靠市场推动的过程仍有很多不足。首先,资本下乡只会追逐高利润项目,并不会直接带来乡村的普遍发展和收入增长。其次,土地流转除了发展规模化农业之外,更主要的是满足了城市扩张对土地的需要。这对于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善并没有直接作用。最后,城乡融合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但是农村人口进城仍然面临着很多障碍,包括户籍的约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城市产业对技能的需要等等。乡村的农民仍难以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获得和城市居民相似的机会,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这一差距的持续存在,使得人才持续向城市集聚,而农村经济和乡村治理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人的层面,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层面就难以弥合城乡差距。因此,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不足,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口在城乡自由流动仍有阻力。
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和前一个阶段发展模式的局限。在上一个发展阶段中,成都的市域工商业经济高速扩张,对资源的集聚和消耗效应过大。城乡经济的联系体现在城市经济发展获取农村土地资源和农产品,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以及农村居民到城市打工。但是,这并不足以实现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首先,城市经济通过现有途径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缺乏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城乡经济在技术和产业形态上差异明显,城乡在教育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差异巨大,这造成了城乡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巨大差距,农村劳动力进城集中在低端岗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发展;最后,资本和人才到农村发展也集中于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没有根本性改变农村经济面貌,人才也没有真正留在农村。
进入新时代之后,经济发展开始更加偏重高质量,而不是高速度,发展手段也开始偏重自主创新而不是扩张规模,这对于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人的发展,因此,城乡融合本质上是人的融合,是人的去城乡差别化。
三、新时期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城乡融合:趋势与路径
人的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意味着,城乡之间只是分工不同,并不存在经济利益上的巨大差距,而且要让人才愿意去乡村发展,原意留在乡村发展,而这既需要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还要能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必须将推动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与人的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这意味着,经济落后地区首先要通过城市经济的空间集中来获得规模效应,提高投资收益和经济发展;其次,承接落后产业不是长久之计,需利用东部先进技术改造升级本地产业,积极融入高技术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地区经济和产业的跨越发展;最后,农村的现代化不能仅仅依赖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更广大的农村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实现现代化。
因此,城乡融合发展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与生活质量。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点:
(1)城乡融合发展要以科技先进、实力雄厚的城市经济为基础。
一方面,城市经济发达才能通过需求、技术和资金反哺农业和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要依赖先进的科技支撑。所以,要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城市的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提高整体收入水平和政府财力。
(2)根据城乡融合需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打造城乡融合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建成共同发展的城乡生活网络。
(3)推动农业现代化,构建高水平农业产业生态圈。
围绕农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建立高效、科学、系统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4)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实现生活与择业的城乡自由。
公共服务不仅直接决定生活质量,还塑造着人的发展能力和潜力。通过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让个人选择在城市或者乡村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更加自由。
综上,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城乡间要素流通通畅和收入差距缩小,更是个人发展的城乡自由。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1]陈辰. 四川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
[2]段然. 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9.
[3]韩文龙, 吴丰华.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2):166-173.
[4]刘俊杰,2020:《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4-92。
[5]刘祖云. 城乡融合发展与创新贫困治理——基于社会现代化视角的探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6]陆铭、向宽虎、陈钊,2011:《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世界经济》:3-25。
[7]罗兴奇、孙菲,2016:《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及协同策略》,《农村经济》:20-25。
姓名:兰京;出生年月:1978、4;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四川达州;毕业院校:四川大学;毕业专业:政治经济学;学历:博士;工作单位:四川大学;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