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对石油钻井工人听力及心血管损伤调查分析
王慧 王海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慧 王海忠,. 噪声对石油钻井工人听力及心血管损伤调查分析[J]. 石油科学研究,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8097.
摘要: 探讨噪声对石油钻井工人听力及心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观察组选择某油田钻井公司从事噪声作业1422名钻井工人,对照组选择为无噪声影响的油田其他作业工人598人。观察各噪声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听力损伤率、血压升高率、心电图异常率。结果:两组听力损伤、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以听力损伤明显,罹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工种钻井工人的听力损伤率、血压升高率及心电图异常率存在差异性。结论:噪声对石油钻井工人听力及心血管损伤均存在一定影响,尤其对于年龄30岁人群、工龄≥10年人群以及工种为钻工、机工、泥浆工等人群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噪声;石油钻井工人;心血管损伤;听力
DOI:10.12721/ccn.2021.158097
基金资助:

噪声是职业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职业噪声暴露是引起听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石油钻井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多使用大功率动力设备,是石油勘探开发作业中生产性噪声最为严重的作业之一[1],特点为噪声强度大,暴露时间长,接触噪声作业人数多,并且由于石油钻井的工艺特点,噪声无法避免和消除。本文于2019年1月-2019年10月对1422名接触相同水平职业噪声的钻井工人进行调查研究,对钻井作业过程中噪声对钻井工人听力及心血管的影响作如下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观察组选择某油田钻井公司从事噪声作业工龄1-35年,工种相对稳定、无其他高水平噪声暴露工作史、未服过兵役的1422名钻井工人。经详细问诊职业史及耳科常规检查均排除包括使用耳毒性药物、中耳炎、鼓膜穿孔、外伤、肿瘤等耳科疾患因素所致的耳疾患者。对照组选择为无噪声影响的油田其他作业工人598人(均排除有中耳炎、使用耳毒性药物、鼓膜穿孔、外伤、肿瘤等因素所致耳疾患者)。两组年龄均在23-57岁,全部为男性。

1.2仪器和测定方法

使用资料存储型积分声级计SoundPro SE/DL和个体噪声暴露计CEL-350测定钻井现场的噪声强度;电测听测定采用 Madsen公司产Xeta纯音听力计;血压测定采用上海上达医用仪表有限公司产XJ300/40-1,汞全封闭台式血压仪;心电图采用通用电气公司产MAC800心电图机。以上所采用的仪器均经过中国计量科学院计量认证。

1.3评定标准

1.3.1听力检查  依据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在本底噪声低于30dB隔音室内进行听力测试,对所有接触噪声作业岗位的工人分别测试500-6000Hz6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所有测试者受检前均要求脱离噪声作业环境至少12小时以上,同时对纯音测试结果按照《声学 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GB /T 7582-2004)的要求进行年龄和性别修正,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dB,如某一频段纯音气导听阈超过40dB(A),加测纯音骨导听阈以进一步区别听力损伤是传导性还是感音性。诊断分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符合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者,根据较好耳语频(500Hz、1000Hz、2000Hz)和高频4000Hz听阈加权值进行诊断和诊断分级:轻度噪声聋:26dB~40dB,中度噪声聋:41dB~55dB,重度噪声聋:≥56dB[2]

1.3.2血压检查  所有受检者均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取坐位,裸露上臂置于心脏水平,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3],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级。

1.3.3心电图检查  安静状态下采用12导联通用电气公司产MAC800心电图机,由专业人员负责诊断,诊断标准根据黄宛著《临床心电图学》,异常心电图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传导阻滞,T波异常,ST-T改变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4.0统计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现场测定

钻井工人主要从事钻井作业,噪声设备为柴油动力机、柴油发电机组、空压机排气噪声,设备的噪声源主要为排气噪声、机械噪声、排风噪声和动力噪声[4];噪声作业场所为钻井平台,柴油机平台及发电机房,以下为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各噪声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均值

截图1740104389.png2.2体检结果

 两组听力损伤、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以听力损伤明显,罹患率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2:

表2  钻井工人与对照组受损罹患率比较[%(n)]

截图1740104439.png2.3不同年龄组受损罹患率比较

≥30人群的听力损伤率明显高于<30人群的听力损伤率;另外≥40岁人群血压升高率明显高于<30岁以及30-39岁人群,并且30-39岁人群血压升高率又显著高于<30岁人群;≥50岁人群的心电图异常率最高。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分布情况[%(n)]

截图1740104489.png2.4不同工龄组受损罹患率比较

工龄在10-19年以及20-29年人群听力受损率以及血压升高率均最高,尤其工龄≥30年人群血压升高率最高。不同工龄人群心电图异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4。

表4  不同工龄组分布情况[%(n)]

截图1740104530.png2.5不同工种组受损罹患率比较

工种为钻工、机工、泥浆工人群的听力损伤率、血压升高率以及心电图异常率均较高,工种为司钻的人群受损罹患率相对较低。见表5。

表5  不同工种组分布情况

截图1740104564.png3讨论

钻井工人长期从事野外、高强度噪声作业,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平均偏低,生活习惯不良,作息时间不规律的现象,工作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而枯燥。钻井平台振动强噪声大,接触噪声平均在85-97 dB(A),以中高频为主,休息区在钻井平台周边约50-100米内,每年工作日200天左右;工作时间实行三班倒工作制,生活不规律,膳食结构单一,高盐高脂饮食为主。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接触噪声的1422名钻井工人中,134名钻工听力不同程度下降,占9.4%,其中以年龄在40-49岁之间,接触工龄在30年以上罹患率为最高;血压升高496人,占34.88%,其中以年龄50岁以上,接触工龄在30年以上者罹患率最高;心电图异常138人,占9.7%,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ST-T改变,左室高电压,窦性心动过速异常检出率占据前位,经问诊均无自觉异常症状。由此可看出作业工人听力及心血管损伤程度与所接触的噪声强度及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并显示听力损害及血压升高严重程度随噪声作业接触工龄增加而加强。职业性听力损失的特点是噪声暴露与工人听力损失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与噪声接触时间、噪声性质和强度密切相关。同时,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可刺激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引发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起人体合成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5],心脏收缩加强,耗氧量增多出现功能性紊乱,导致心率增快、心率不齐、心电图呈现T波或ST-T改变。本文通过对噪声强度与听力,高血压检出率,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调查组听力损伤、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为保护噪声作业者身体健康,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首选要从源头抓起,主要应采取一级预防措施,优先考虑从声源或传播途径来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钻井公司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降噪措施,潘贵和某油田钻井作业噪声危害现状分析及降噪实验研究中报道,设置自动监控取代定点值守式作业,提高作业自动化,最大降噪值可达21dB(A);改造司钻岗和柴油机岗隔音方式,采取阻隔、吸声等方式阻止强噪声向固定操作岗位的传播,最大降噪值可达13.6dB(A);改造钻井设备以动力设备驱动取代机械驱动,最大降噪值达11.7dB[6];在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实施难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工人的噪声暴露.;其次噪声作业应避免加班或连续作业,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应离开噪声环境,使听觉疲劳得以恢复,对钻井作业休息区环境也应加强改进;对石油野外钻井工人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加强个人劳动防护,定期更换防护用品,进入噪声作业场所内正确佩戴耳塞、耳罩,耳塞的隔声效果可达10-35dB,耳罩为30-40dB,但耳罩佩戴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普遍采用存在一定困难[7];做好从事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便于今后的观察和比较,有效保护作业人员的听力;改变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制定全面合理营养干预措施,改善高盐高脂低维生素饮食结构等,预防噪声对作业工人身体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岗位防护规范:Q/SY 08527-2018[S],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S],2014.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44.

[4]张增年,王浚璞.钻井作业噪声治理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8,(8):118-121.

[5]黄定九.内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5-119.

[6]潘贵和.辽宁省某油田钻井作业噪声危害现状分析及降噪实验研究[J].职业与健康,2020,36(16):2168-2171,2175.

[7]孙贵范.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41-24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