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大竹县文化建设调研与思考
王世凤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世凤,. 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大竹县文化建设调研与思考[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592.
摘要: 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四个重要”,是对文化地位功能的最新论断,对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文化;乡村振兴
DOI:10.12721/ccn.2022.157592
基金资助:

大竹县文化体育旅游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将“为人民铸精气神,为时代谋新发展”作为县域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挖掘县域传统文化、整理县域红色文化、弘扬县域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做足功夫,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把文化的标语从墙上挪到老百姓心中,落到乡风习俗和言行举止之中。把文化做实做足做透,将文化和产品融合,与产业发展融合,与乡风习俗和人民生活方式融合。让文化活起来,用起来,帮助老百姓富起来。让文化在米袋子、钱袋子和脑袋子里面生根发芽、开花。在乡村振兴中以文化发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县域群众在精神上凝魂聚气、在文化上强基固本,使人民保有昂扬奋发,强国有我的精神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推乡村振兴的民族复兴伟业绘制文化的新篇章。

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四个重要”,是对文化地位功能的最新论断,对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17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的讲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大竹县文化体育旅游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将“为人民铸精气神,为时代谋新发展”作为县域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挖掘县域传统文化、整理县域红色文化、弘扬县域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做足功夫,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把文化的标语从墙上挪到老百姓心中,落到乡风习俗和言行举止之中。把文化做实做足做透,将文化和产品融合,与产业发展融合,与乡风习俗和人民生活方式融合。让文化活起来,用起来,帮助老百姓富起来。让文化在米袋子、钱袋子和脑袋子里面生根发芽、开花。在乡村振兴中以文化发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县域群众在精神上凝魂聚气、在文化上强基固本,使人民保有昂扬奋发,强国有我的精神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推乡村振兴的民族复兴伟业绘制文化的新篇章。

一、背景

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到:“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一)以文化人,以精神助推强县建设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应,优秀的文化一旦形成也可以助推政治经济的发展。要解决好大竹的问题,必须想清楚前进的方向。大竹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发现贫困的经济背后,往往有一个更为贫瘠的精神世界。导致贫困的原因除了有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地理位置等物质条件以外,匮乏的信念、贫瘠的精神、荒漠般的文化也曾是致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大竹人的乡村振兴建设就是需要从大竹的历史传统中、乡土文化中、产品产业中、建设实践中寻找精神的力量,延续精神的根脉,培育精神上的富足和充裕,为大竹的繁荣兴盛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二)凝神聚气——提炼精神、涵养气度、发展文化

说好大竹话,说清楚大竹人民和大竹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是开启县域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起点。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提炼“大竹精神”、涵养“竹人气度”、发展“大竹文化”是文旅局继脱贫攻坚后新农村建设走出的第一步文化之棋。擦亮大竹文化品牌,涵养大竹人民精神气度,是为再出发储备的精神食粮。社会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变得浮躁,人心变得焦躁。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也需要为县域百姓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稳定的精神气质。打好文化建设这副牌,无异于为乡村振兴在精神上做充分准备,为再出发之路求得心灵上的定海神针。

二、做法——绘制大竹文化发展蓝图,规划县域“文化交通网络”

大竹县域文化发展要齐头并进,竞相开放,需要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文化方针,系统综合立体构建县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要点亮大家头脑中的精神之火,一定要有精神上的基因印记或传统脉络,要在最广泛的文化认知和背景之上进行梳理。因此,县域文化发展系统就以“竹文化”为根脉和统领,以“香椿文化”、“苎麻文化”为形,以红色文化为魂,以乡土文化为依托,构建一支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建立一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文化聚集综合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构建文化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

(一)以“竹文化”为根脉和统领

大竹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的称号。作为百万人口大县,大竹人民素有对家乡“竹文化”的无比骄傲和自豪,发展出种竹、养竹、品竹、食竹、生产竹产品和发展竹产业的一整套经济发展方式,以此为基础,大竹人民又赏竹、颂竹、爱竹、护竹,在精神层次上也培育出真切而丰富的“竹文化”和“竹精神”。

大竹文化建设首先是以“大道至简·虚怀若竹”的“竹文化”为根,引领县域文化,全方位布局县域“竹文化”精神。

“大道至简·虚怀若竹”作为新时代大竹精神的升华提炼;既是根植在竹乡大地的天然底蕴,也是我们对事业发展的执着追求。上下两句将“大竹”二字镶嵌首尾,富有地域特色,指明发展目标,涵括精神品格,契合大竹历史。

大竹县1300多年历史传承,竹、麻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宗祖先民的精神风貌和性格品质,大竹人民逐渐形成了挺直向上、虚怀包容、务实创新、奋进担当、简单实干、勇争一流等优秀精神和良好品格。大道至简才能奋勇争先、行稳致远,虚怀若竹方可拔节而出、拾级而上;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大竹精神的丰富内涵。

大道至简,源自老子道家思想《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指事物的本源,生命的本质;是县委深入实施“1245”总体部署,全面开启繁荣美丽活力大竹建设新征程之道。简,既有简单方便、简捷高效之意;也有简政放权、提升服务之意;也有简化程序、高质量发展之意;还有简单做人、用心谋事之意。

虚怀若竹,出自王羲之《兰亭序》集字联“清气若兰,虚怀若竹”。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大竹精神指大竹人民守正创新、激情奋进、担当实干,具有竹一样的气节和品性;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践行“三讲三有”新作风,推动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具体工作中,大竹精神引领大竹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盯目标不泄劲,突出“两个定位”,实施“四大战略”,打造“五大示范区”,推进“四大工程”,加快建成繁荣美丽活力大竹。

(二)以“香椿”和“醪糟”文化为形

1、香椿文化

大竹县石河镇系“全国优质苎麻之乡”、“中国香椿源”。香椿和苎麻是大竹县域富有特色的农产品,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起着重要的贡献。文化和产品、产业相结合,让文化落在大地的土壤之上是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表现方式。围绕“香椿”的种植、观赏、生产、消费等建立起来的休闲文化、消费文化、饮食文化、企业文化、营销文化都是文化基于产品、产业的具形化延展。农民依托香椿美化家园、带来游客、增长收入、实现价值。可以说,“香椿”这一产品非常立体诠释了物质到精神,精神再到物质的相互促进和推动。美食、美景、美心情,基于“香椿”产品和产业,石河镇构建起一个立体系统的文化生态环境。

首先,建设石河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为310㎡,文体广场、文化戏台占地面积1200多㎡,设施设备齐全,活动开展常态化。围绕乡土特色、乡镇特色和香椿特色,不定期开展活动。香椿旅游节、香椿美食节、香椿唢呐节,围绕香椿这一主题,打造了一个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石河镇文化综合体;组建了1支文化宣传队伍、打造1个以新华村为中心的农村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打造1个具有石河地域特色的香椿品牌、制定1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运行制度,切实提高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全省、全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综合文化站进行资源整合、加注“香椿”内涵、重新优化布局、改造完善设施,依托丰富的香椿文化,打造了一个以香椿文化为基础的休闲旅游景点--大炉山香椿母本源。整合了文艺演出、阅读阅览、书画影院、体育健身、文体娱乐、民间吹打、展览展示、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各种文化功能。结合石河镇民情,融入现代文化,精心编排创新民间吹打乐表演艺术形式,发展民间吹打乐表演艺术内涵。加强数字文化服务建设,配齐配强乡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组织引导群众自办文化,用好搞活乡村舞台。因地制宜开展乡村艺术节、农民读书月、送文化下村社等文化活动,“一镇一品”打造本土特色品牌。

2、醪糟文化

大竹县月华镇主产糯稻、玉米、苎麻、香椿、白茶等作物,有中国糯米之乡、醪糟之都的称号。围绕醪糟这一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美食,构建了“醪糟文化”,建立了糯稻-醪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被授予“省级第三批特色小镇(醪糟小镇)”等多项荣誉称号。竹唢呐制作及演奏技艺和东柳醪糟酿造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唢呐非遗传承人胡知全已登上中央四套电视台。月华镇也获得了“四川省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

首先,打造了一个特色文旅产品——醪糟。因醪糟特色产业发展,2019年月华镇被评为省级第三批特色小镇(醪糟小镇)。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的“东汉”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东汉醪糟旅游景区是全市首家国家3A工业旅游景区,并被评为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东柳醪糟酿造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公司开发的各色醪糟产品种类丰富,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深受人们喜爱,产品已销往30多个国家及地区,醪糟文化也随着醪糟产品走出国门。

其次,打造一个文化品牌——现代农业文化品牌。因糯稻、香椿、白茶等产业优势明显,产业规模较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月华镇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纳入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2019年月华镇九银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糯稻)。月华镇的糯稻-醪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被评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并且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计划。2020年8月在园区内召开了省级现代农业现场会。月华镇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开发精深加工、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放大品牌效应,展现品牌魅力。

再次,开展一个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采酒节。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园内风光秀丽,竹海茫茫,林木葱郁,浩如烟海,是川东片区理想的生态旅游区。“采酒节”特色活动已连续两年在大竹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开展,通过现场体验采竹筒酒及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让游客和本地群众乐在其中。

最后,组建乡镇文化综合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综合文化站阅览室、九银村阅览室、农民夜校、妇女儿童之家。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各种文明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声乐、舞蹈、书画培训;开设网络销售、网络直播 等电商培训;为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等。成立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站。整合竹唢呐传习所、玉皇醪糟古法酿造技艺传习所、幸福美丽乡村文化院坝,开展非遗展示、舞龙、金钱板、竹乐器、川剧等传统文化活动。建立乡镇史馆,依托文化站阅览室,收集展陈月华镇的历史资料或特色物件,免费对外开放,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建立惠民影院开展免费公益电影放映、道德模范巡讲。每月放映主旋律国产电影1场,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4部。设置文体广场。整合文化站文化广场、九银村幸福美丽乡村文化院坝,设置阅报栏、公益广告牌,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开展送戏曲下乡、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

(三)以红色巴文化为魂

大竹是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巴文化底蕴深厚,为挖掘巴文化,大竹县文化馆根据远古巴文化史记、远古传说及近代对大竹竹乐器的打造为原形,由文化馆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巴文化系列之大竹竹乐 》顺利杀青,在腾讯视频上展播。同时,大竹县文化馆继承红色革命精神,将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了群众身边,完成了微电影《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第4级和第11集的拍摄任务,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我县文化志愿者在文化扶贫、文化助农方面取得可喜成果。并在“学习强国”平台展播。

(四)以乡土文化为依托

乡土文化是老百姓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中所内涵的文化要素。大竹在发掘、利用和传播乡土文化方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申报成功的省级项目有2个:大竹竹唢呐、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市级项目有8个:大竹县观音豆腐干制作技艺;二郎竹席编织技艺;月华土法造纸技艺;大竹县手工麻布织造技艺;大竹根雕技艺;《罗氏掌门按摩技艺》;大竹癞子锣鼓;王氏老灶酒;县级项目有7个:四川竹琴制作及表演技艺;哈儿将军传奇故事;大竹民间吹打乐;大竹玩友;大竹舞龙;大竹手工打铁技艺;《大竹民间婚俗》等。

自此,大竹县域文化发展系统就形成了一个以“竹文化”为根脉和统领,以“香椿文化”、“醪糟文化”为形,以红色文化为魂,以乡土文化为依托的系统文化网络交通图已经构建成形。

三、成效

(一)文化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全县建成47个乡镇(街 道)综合文化站、68个社区文化中心、374个村文化活动室、374个农家书屋、68个社区书屋、49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15 个流动图书服务点,新建和改 扩建了70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层文化阵地全 面加强。月华镇、石河镇、庙坝镇等被授予省市“特色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县文体艺术中心剧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承办了全国廉政论坛、长江流域部分县(市、区)人大工作联席会等国家、省市重要会议活动。

(二)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一是坚持“三馆一站”(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社区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县图书馆年平均接待读者5万余人次,书刊借阅9万余册次,资料检索1万余人次、3万余条。县文化馆年平均辅导群众5000人次,展出作品1000余件。全县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群众达20万人次。二是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10余场次,“百场文化下乡”204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488场,连续举办春节团拜会、送春联下乡入户、元宵节文化活动、民间文艺调演、非遗展销活动10年以上,参与群众达30万人次以上。

(三)文艺精品创作成绩喜人。打造以竹、麻文化为重 点的特色文化品牌。《麻林晨曲》荣获四川省第十三届群 星奖金奖、四川省首届新农村、新农民调演一等奖;四川 车灯《买年画》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群星奖曲艺类一等奖;《竹谣》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群星奖音乐类一等奖;小品《竹源新曲》获得省文化厅主办的“四川省第七届戏剧小品大赛”二等奖;大型儿童音乐剧《温暖阳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小品《盛宴》参加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大赛,获剧目奖和观众最喜爱节目奖;特色节目竹乐器表演《竹谣》、四川方言小品《与时俱进》和四川竹琴《竹乡茶馆》。《竹琴声声》荣获四川省群星奖;2020 年《竹琴声声》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提名奖;乐舞音画《水墨竹乡》获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节最佳演出奖——金土地奖。文化名片“印象大竹”之《诗咏大竹200首》《传奇大竹 100 篇》及《大竹文物画册》正式出版发行。“幸福 大竹 中国散文笔会”等创作采风交流活动影响广泛。大竹 县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

(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得到加强。坚持把文化遗产保 护和利用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普查发掘、 规范管理。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 9 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个;完成了土地滩水 库淹没区文物紧急发掘和保护工作;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 化,每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10余场;完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录入工作;创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个,市级非遗保护名录8个。其中“竹唢呐”仅大竹独有,多次受邀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表演,节目被组委 会评为“太阳神鸟奖”。

(五)宣传基层阵地不断夯实。一是村村响广播。从2014年开始进行广播村村响建设,现已建成了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县级播出前端、40个乡镇级前端、34个村乡前端、安装了310个村的接收终端,以“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运行安全化”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全县村村响广播的正常使用。疫情防控期间,全县村村响循环播放疫情政策信息累计达7600小时。二是户户通收视。围绕脱贫攻坚总目标,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编制大竹县“户户通”工程建设方案,目前,我县共 计安装直播卫星设备10余万套,解决了全县边远地区居 民及贫困户等看电视难的问题。城区近5万户广播电视用户完成了模拟向数字电视的转换,实现了直播、点播、回看、宽带等多功能的融合。三是转播台功能。认真坚守罗城、高观寨2个转播台阵地,有效解决了大竹三山两槽、丘陵迭起地理信号缺陷,保障了群众尤其是偏远山区的群众收听收看节目的基本要求,保障了党的声音在竹乡大地全域覆盖。

四、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振兴乡土文化。同时,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一)在乡土文化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力量

乡村振兴必将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流淌在我们血管里的汩汩文脉,存放在我们心中的道德高峰,留存在我们内里的精神支柱,却是乡土文化代代相守不断传承的重要内涵。挖掘、梳理和整合这样的内涵,就是最大限度利用乡土文化来探寻乡村振兴的力量。大竹县文体局以文化建设实现“为人民铸精气神,为时代谋新发展”,在挖掘县域传统文化、整理县域红色文化、弘扬县域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做足功夫,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精神上的昂扬才能催生物质上的创造。以文化为基点撬动发展,以文化为引领助推发展是实现富民强县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文化建设需要系统规划

文化由于其既表现在思想观念中,也表现在行为习惯中,甚至会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礼仪中,确实是一个多层面、多形态和多样化表达的复杂存在。文化建设规划先行。构筑具有系统、立体、多样化覆盖的文化生态系统,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传统文化;留存现实生活、产品产业激发,深度挖掘精神,富养精神内涵,都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先行设计和思考。大竹县梳理处文化的全息系统,从根到魂,从神到形,从精神维度到物质维度,全面设计和引领了文化的系统发展。

(三)要将文化的标语从墙上挪到老百姓心中,落到乡风习俗和言行举止之中,落到本土产品和产业之中。把文化做实做足做透,将文化和产品融合,与产业发展融合,与乡风习俗和人民生活方式融合。让文化活起来,用起来,帮助老百姓富起来。让文化在米袋子、钱袋子和脑袋子里面生根发芽、开花。在乡村振兴中以文化发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县域群众在精神上凝魂聚气、在文化上强基固本,使人民保有昂扬奋发,强国有我的精神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推乡村振兴的民族复兴伟业绘制文化的新篇章。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