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在举国脱贫攻坚国策推动下,劝返辍学生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生辍学因素很多,从学生的个体特质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环境、社会发展因素等辍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希冀对学校控辍保学工作有所启迪。
一、 学生自身特质因素导致的辍学
学生的生理原因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患有疾病、体弱易生病、有生理缺陷等情况,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自尊心受挫.对孩子现状,父母有愧疚感,在生活中无原则迁就,孩子在生活中就易形成依赖心理,自己不做主观努力,不愿与他人沟通相处,不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久之则产生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学习适应不良,最终难于克服挫败感而辍学。
二、 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辍学
家庭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重要作用。家长或监护人在教育方面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行为活动造成持久性影响。
1.不良家庭教养模式导致辍学。专制型家庭和过度保护型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导致学生辍学。专制型家庭教育,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希望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于学习无兴趣。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使得孩子缺乏意志锻炼,沟通合作能力弱,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诉求无原则满足。品德教育上是非观念养成缺失,行为上娇宠惯养,不思进取,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久而学习无兴趣,只得辍学在家游手好闲。
2.家庭结构不完整或父母关系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辍学。离异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严重伤害。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不完整的爱,内心有缺失感,性格比较偏激任性,与人沟通相处困难,产生自卑心态,生活中无追求,感到学习无趣无味无用,终而厌学辍学。
3.家庭因病致贫辍学。家庭成员患有较严重的疾病,丧失了劳动力或生活不能自理,耗费了家庭的大部分人力、物力,使得家庭背负上沉重的精神压力,陷入经济困境之中,为了照顾生病的家庭成员或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只得辍学外出务工挣钱。
4.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辍学。在脱离监管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学校周边租住民房,让孩子自行学习生活,家长只是按期提供生活费用。盲目相信孩子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殊不知孩子在孤独、寂寞、惊恐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极易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与社会不良人员往来,沾染上不良习惯:逃学、上网、玩游戏,成瘾成癖。家长发现时,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奈何孩子积习难改,学习困难,厌学情绪强烈辍学。
5.父母外出务工因素引起的辍学。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在老家无人照顾孩子,父母只得带着孩子外出,在务工地周边给孩子寻找就读学校。务工情况复杂多变,务工地点变换频繁,这学期江苏、下学期浙江,区域跨度非常大。孩子只得跟随着南来北往,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非常困难,奔波疲劳,心力憔悴,最终学无兴趣,辍学务工。
6.留守少年辍学较突出。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给年迈的老人照管,实行隔代管理。老人没能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监管,只能保证温饱。亲情教育长久缺失,是非观念得不到强化,孩子竞争意识淡薄,最终无所作为,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情趣,不愿再上学。
三、学校环境环境因素导致的辍学
适应能力弱引起的辍学。小升初后,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环境更为复杂,但应该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性格较为内向偏执的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心理压力难与缓解,适应困难厌学辍学。
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引起的辍学。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对学生学习抓得很紧,管得很严,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实事求是,忽视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中高考的学习压力、家长无远见的消极态度,急功近利地支持学生辍学外出务工,以减轻家庭负担。
教学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辍学。部分教师缺乏必要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全面,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了解学生生存生活的地缘环境因素,只是一味在学习上严历要求,不顾学生兴趣与特长,盲目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学习。恶意批评学生、让家长到校接受“再教育”,以劝其退学、转学、转班相威胁,使学生背负上沉重的精神压力,逐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与家长、老师的要求渐行渐远,厌学情绪与日俱增而辍学。
师德欠缺导致学生辍学。贴标签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晕轮效应,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危害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有厌恶感、距离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缺乏理解支持,对其讽刺、挖苦、体罚。教者无情,学者无味。严历高压教学方法,应付式学习不堪重负,最终心理压力崩溃而退学辍学。
学习同伴间的相互不良影响而导致的辍学。部分学生在学校周边成群结伙租住民房,生活、学习一体化。学生无限制使用手机玩游戏。晚上缺眠少睡,白天上课精力难于集中,上课不认真,作业不能完成,自觉学习能力下降。时日长久,形成性情习惯,对学习退缩躲避,学校变成束缚其“自由”的环境,触动逆反心理,学业无所谓而退学逃避。
同学间的相互攀比导致辍学。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如其他同学,自卑感受到现实冲击,希望立即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的心理促使其放弃学业,立即辍学就业。
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而辍学。随着孩子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同学极易产生好感,学校、家庭在性教育方面处于滞后状态,年少无知,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在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下,出现早恋,甚至早孕,处置不当事发而耻于上学,退学而早婚。
校园欺凌诱发辍学。有此校园欺凌很隐密,受社会不良人员影响,结伙玩乐,滋事生非,打架斗殴,玩横耍狠。结果事体闹大,结怨生仇,惧怕报复伤害而退学逃避。
四、 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辍学
不良生活学习环境导致学生辍学。学校周边一些商业性质的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监管(网吧、台球室、地下游戏厅)。自控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学生难免会受此影响,背离老师和家长结伴游乐。家长老师久不知情,沉迷其中时间长了,成瘾成癖,逃学、厌学、惧学、离家出走等现象就发生了,成了问题学生,辍学在所难免。
网络媒体宣传报导的负面影响,也会成为学生辍学的思想根源。与学校正面思想品质教育背景产生冲突,有些犯罪分子知识渊博,前几天还在台上高谈廉政建设,现在却被执法机关绳之以法。造成知识越多、犯罪越重的错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生活得比勤劳的人过得更好。对社会的信任危机逐渐加深,认为知识与做人做事毫无关联关系。认为学习知识无用,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表示怀疑,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精神文化追求空洞无它。结果学习无趣无味,急于辍学外出谋取物质享受。
参考文献
[1]赵建新.《成长的青春--中学生心理教育指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
[2]谢芾. 《心理健康自护手册》.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