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居民对饮用水的水质、服务、后续管理等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文件,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建设,实现供水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区域内规模化供水工程布局[1]。
一、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的特点
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和乡镇供水之间的差距,可以保证在区域范围内,享受到相同的公共服务,有效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主要就是乡镇在原有的供水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环节: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模式、优化性能以及长效管理。其中,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模式的重点内容包括如下几部分。首先,关停一部分生产工艺落后以及水质较差的水厂,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加压泵站。这样就能够有效缓解供水过程中由于管道过长、水头损失较大的问题,提高供水的压力,在泵站的集水井和清水池的位置增加二次加氯,这样就能够保证供水的安全。其次,应加大取水和输水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再次,增加水厂的建设规模,从而有效提高供水的质量,扩大供水规模。扩大供水规模以后,应根据居民用水的实际需求,对泵站以及管网等相关设施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对管网泵站以及制水工业进行不断的优化。在这一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确保供水管网的末梢水能够满足饮用水的标准,进一步对水厂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根据用户的用水量以及水压的需求,对泵站的性能进行有效的调节,按照水量漏损进行控制,确保实现管网的合理分配,加强水表的计量。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中的不足之处
1. 农村供水支持力度不够
和城市相比,国家对农村供水的支持力度不足,原因有很多。一是管理运营机制存在缺陷。相对来说,国家对城市供水的支持力度更大,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问题突出。二是农村地区经济、交通条件落后,居住分散,水源给水点偏远,若采用小规模集中供水,供水工程实施过程中会面临管线长、施工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后期管理和监测成本较高,导致农村供水支持力度不够,不能形成安全的供水环境。
2.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运行力不足
在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过程中,其供水管大多由各个村庄自主建设,因此导致许多管网的建设质量以及用料都不相同,甚至远低于正产标准。同时,一些村庄的供水管网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发生了损坏,其供水作业效率以及质量较差。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连接每个村庄的供水管网,对村内原有的供水管网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在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对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来对原有的供水管网进行连接。
3. 农村供水设施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
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改善农村供水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尚处于实践研究阶段,管理、运营等方面尚不成熟,使得有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运转不合理,管理工作容易产生漏洞,导致用水价格调整困难,工程资源消耗加大,因此,加强管理是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三、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1. 组织推动与科学引导
在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政府应组织具体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构建科学、完善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对各个组织以及部门进行协调,达到措施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以及思想到位的主要目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应包含国土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住建部门、财政部门等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应使城镇负责人、副市长、市长等领导人员负责领导小组的推进工作[2]。小组成员应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定期讨论、分析与研究,并配备专业能力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针对实际现场情况进行考察,从而制定出最佳的实施方案。此外,还应强化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的考察工作,构建合理、有效的考察体系,如月考核以及周考核的方式,还可每一季度进行一次通报,每个半年组织一次评比,最后在年终进行全年总评,从而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应对惠民政策进行落实,由政府牵头,统一城镇以及农村的所有水表,将居民水表以及水表井进行统一,并且不多收用户的费用,减小其生活负担以及经济压力,使人民了解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的优惠之处。同时,对于城市局面以及乡镇居民来说,水资源价钱应保持统一。此外,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农村水厂人员处置问题的重视程度,当地政府应针对不同水厂的负责人出台相应的规定,由市水投公司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并且还应确保管网建设、加压站、协调工作、征地拆迁以及青苗补偿等工作的顺利实施。
2. 积极应用技术含量高的设备
在设计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时,人们会对管网、管理系统等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会降低选择设备的标准,进而影响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当前,人们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长远考虑。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应用新技术,为今后的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3. 建立给水监控管理信息系统
现如今城乡供水一体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供水设施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互联网以及 GIS 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供水管网的地理信息为基础建立管网模型,这样就能够形成完善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信息化建设工程,可以对水质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将供水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保证决策的有效性[3]。同时,还能够减少供水项目的成本,控制供水系统缓解供水系统协调过程中的压力,提高城市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城乡供水的管理水平。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势在必行,而城乡供水一体化也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人们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而越早对其进行规划,越早实现一体化建设,百姓将越早获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水平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想要百姓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人们需要科学地建设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而不能照搬照抄。当前,我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大量实践来验证,以保证供水机制的良好运行,实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永锋.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的创新路径研究[J].城镇建设,2020(5):44.
[2]夏伟胜.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10):142+144.
[3]唐家飞.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的创新进展[J].大科技,2019(24):17~18.